論文摘要: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使學生有效的接受教育的教學方法。有效教學與教師的課堂實踐、教學研究密不可分,充分發揮教學與教學研究的互饋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也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必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帶來一些樂趣,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而教師對教育的認識直接影響著在教育教學中的效果和成績,因此,教師都應該具備教學研究意識,通過研究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善于思考和研究,日積月累后其專業化水平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教育教學中沒有一成不變、拿來就可以照搬使用的模式,需要教師因班制宜、因人而異。教師每天、每時都感受著鮮活的、動態的課堂,只有投入到教學研究中,教育科研才能有源頭活水。
教師置身于充滿情境化的、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中,會不斷遇到新問題,需要教師不斷設計、采用新方案,創造性地處理所遇到的問題,教學實踐也因此內含著研究的行為,在教育行動中要潛心研究教育,反思教學行動,獲得一種內在的感悟力量,實現更加有效的教學。因此教學活動與教學研究本質上是融為一體的。
1)自我提問。教師對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問:“學生已有哪些知識?學新知識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師生對某個難點問題出現分歧了怎么辦?”課后問自己:“這節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是否有效?教學中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亮點?教學時措手不及的問題和原因是什么?哪些還需要改進,怎樣改?”等等;
2)教學診斷。在教學中收集教學中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并對它們進行梳理,做深刻地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一些共性的、有規律的東西;
3)鎖定課堂,鎖定學生,在行動中研究。教師整天置身于課堂,這是研究中最為鮮活的源頭活水。教師就以此為陣地,發現問題,抓住不放,全面展開教學研究。此外,教育無小事,事事關教育。教師研究切忌大、空,要抓“小”、抓“實”,針對教學現象,小中見大,平淡中見深刻;
4)在多方對話與合作中彼此促進。教學研究具有開放性,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研究絕對不能孤軍作戰,要展開廣泛的對話與合作,彼此互補、相互促進。首先,要積極主動地與專家、學者進行對話交流,彌補缺乏理論指導的困惑;還要在課堂和平時多與學生對話交流,才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教師要善于與同事之間交流、合作,要形成一種濃郁的教研氛圍。備課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形成合力“多管齊下”,共同解決問題、分享經驗、拓展思維、開拓視野、獲得智力援助,從而實現教師研究的共同進步。而更重要地是在交流之后必須經過認真思考和探索,必須及時給交流對象一個回答,否則一切前期努力將成為無的之矢,而且會挫傷交流對象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5)勤動筆、善歸納,形成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教師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應是多樣化的,如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學設計、一件設計與制作精良的教具、一堂精彩的課、成功地感化了某個問題學生、一篇充滿生活的教學感想與隨筆、一則有價值的教學反思、一份內容豐富的經驗總結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理性思考,是教育智慧的凝結,誰能說,這不是教師的研究成果?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否使教育教學工作得到改進和創新,能否使課堂實效得到提升。
1)培養有效教師的特征或品質。有效教師應具有的特征或品質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質,如個人外表、善良、親切、機智、開放、熱情與幽默等;二是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征或品質,如體諒學生、對學生有高要求、教學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的適應性等。這些特征或品質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2)研究有效教學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產生最直接的影響。雖然教師的教不能決定學生的學,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主動地優化教學要素,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引起、維持并促進學生成功學習,從而達到相對有效的教學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
與改進學生學習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包括: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主動教學,清晰明了;充滿變化性和靈活性;讓學生高度專注學習;高效利用教學時間;多變而靈活地將學生分組;通過專注于課程學習促使學生快速進步;教學生為理解和掌握而學習;了解學生的水平,進行適合的教學,提出適合的目標;清楚界定教學目標;激勵學生;有效交流;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關心學生的學習;尊重學生以及多種水平的提問或討論。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成績緊密相關,這就是有效教師的特色性教學行為,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只有被學生感知、接受、配合、反應,并通過學生表現出有效的學習行為時,其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要懂得哪些教學行為是有效的,哪些教學行為是低效或無效的,避免低效或無效的教學行為,努力模仿、學習、實施有效教學行為,使教學走向多樣性、靈活性、變通性,認真考慮和慎重作出在何時、何種教學情境、以何種方式實施有效教學行為的抉擇,并真正表現出適當的教學行為。教師靈活教學,展現教學機智,實現有效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體制的轉變要跟上時代步伐,教師的教學理念要從原來的灌輸式教育改變為參與式教育,教育的內容、節奏和方式也應因人而異,不斷在教育教學中探尋和總結是教學研究的基本和獲得高效教學成果的必需。
總之,教師從事教學科研,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問題就是課題,實踐就是研究,發展(師生共同成長)就是成果。慎思而及時行動,優化調整教學方法策略。選擇教學科研,就是選擇一種具有生命意義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尋找一份快樂。
3沈國星.高等院校教師教學研究工作芻議[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