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每個語文教師教學上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寫作的情境中?僅僅像以往,靠老師的一根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就能打動學生,就能讓學生進入情境,是很難實現的。情境教學的目的是在于學生,所以首先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否則,任你是嘴皮磨破,學生們也是無動于衷的。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寫作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創設各種情境。要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以下是個人在教學中的一點實踐。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教師感到難,學生更感到難,只有突破這一難關,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為了突破這一難關,我給自己的作文教學定了“兩緊”、“兩多”、“一改”的教學原則。“兩緊”是:緊密聯系閱讀、聯系教材,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兩多”是多讀、多寫;“一改”是改革指導和批改的方法。
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每篇課文都是學生的范文,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思想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但這只是紙上談兵,要把知識化為能力非多寫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課文,會要求同學們進行一次小練筆,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
例如:學了《頤和園》一課,就寫自己去過的公園或自己的校園;學了《三味書屋》就寫“我們的教室”,仍要求用方位順序來寫,學生既熟悉教室,加之有范文為例,因此寫起來得心應手。又如:學了《勞動最有滋味》一課,我設計了《我學會了……》。這樣的練習既是仿寫的練習又是勞動后心靈感受的真實體會,同時更加深了思想教育。
閱讀后,我設計了“記兩件小事”的寫作訓練,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對話形式寫實際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寫環境、動作、神態及人物語言的方法寫出人物品質,但選材一定要真實。結果學生寫出了內容豐富、生動的好文章。
(1)我在班級辦了個“小圖書館”,有多種兒童讀物,供大家課余時間閱讀,并鼓勵大家摘抄好的詞、句、節;充分利用每周五我班去校圖書館閱覽的時間,幫助他們找好書、看好書;節假日除了要求他們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聞目睹的新鮮事,還要求用一小時時間讀各種類型的書籍,從天文、地理到花草、鳥禽,從歷史人物到現代英雄等等,使他們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增長了知識。
(2)每星期抽一、二節語文課,由老師或同學介紹一兩篇好文章,師生共同細細欣賞,從而達到學寫作方法、品好詞好句、練寫作能力的目的。
筆勤出好文。我們班堅持每周兩篇小作,兩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學還堅持寫日記。這樣,每周動三次筆進行寫作練習,思路會開,筆頭會活,文章會精。
一是親自“下水”。教師跟學生一起作文,是無聲的戰鼓,最能激勵、啟發學生;同時能發現寫作時可運用哪些學生學過的知識技能加以指導,能發現寫作時的重、難點加以幫助。
三是面批面改。為了使批改更有效,我見縫插針,擠出每堂下課十分鐘,面批一、二人,中午上課前面批五、六人,兩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且批改效果好。
四是加強評講。具體做法為:(1)讀好的例文;(2)找出病句、病節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學當“小醫生”為其“治病”;(3)學生互相評閱。
除了上述所說,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還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實際出發,這樣學生才能寫出體會最深、感情最真的精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