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戰略性部署,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即堅持黨的領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4-0102-06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總結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通過了《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不僅指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即堅持黨的領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這就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發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由黨的執政黨地位決定的。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沒有中國的領導,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這是被歷史和實踐證明了的。正如《決定》指出的:“中國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可以說,正是由于堅持黨的領導,才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發展。
首先,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這種領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我們黨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使我們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雄厚的經濟力量,又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充分認識到了文化對于革命的重要性,并將文化建設視為黨的整個事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同志指出的: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五四’以來,這支軍隊就在中國形成,幫助了中國革命。”[2]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對此,同志曾強調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3]同志曾明確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4]進入新時期,我們黨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明確指出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志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面對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要更好地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萬眾一心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斗,就必須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5]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積極引
,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這就更加明確了新時期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我們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其次,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組織作用。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者,決定了黨必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組織者。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組織作用,主要表現在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旗幟,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新成就。正如《決定》指出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1]黨的十六大在全面規劃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中,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極端重要性,鮮明地提出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高度,要求提高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總書記《在慶祝中國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這是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黨的中央全會研究部署文化建設與發展。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綱領,明確了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了全面的戰略性部署,必將有助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前提
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前提。“實踐是受理論指導的,沒有理論上的清醒,就不可能有實踐上的明智。”[6]因而,只有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文化真正的大發展大繁榮。目前,這一正確的指導思想是且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科學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本質、特征、作用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為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功能和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原則和依據。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也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指針。正如《決定》指出的:我們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文化改革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1]在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才能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思路,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始終植根于人民群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既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又能增強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關鍵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作為整個走出一條正確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統領并影響著整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自然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以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它不僅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要求、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而且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基礎、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步驟。正如《決定》指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1]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現代性;就是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強文化法制建設,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建立健全科學的文化體制,通過科學的機制實現文化資源的充分有效配置,并進而通過它使文化建設與全社會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相適應,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相適應。可以說,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原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相適應。因而,《決定》指出:“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1]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指出:“文化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具有多樣形式,這種多樣性體現為人類各民族和各社會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現形式的獨特性和多元性。”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各國的文化建設都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必須走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化建設之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能夠取得重大發展,能夠符合中國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能夠體現中國先進力發展要求、體現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體現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關鍵就在于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
發展的關鍵。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體說來,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正如《決定》指出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發展進步,關鍵就在于我們既堅持了文化發展的一般原則,符合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主要包括:其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因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時代特征、人民愿望,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文化建設實踐。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其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富有中國特色、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價值體系,有著鮮明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因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我們必須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創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傳播各方面。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第一位的任務。其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因而,我們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文化建設的首位,必須堅持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文化建設的經濟效益。我們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個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的問題,其他所有活動的展開,都是在社會制度確立的前提下進行的。”[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前提下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本質,這是其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區別所在,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正如《決定》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優越性,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
具體說來,這一根本制度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現在: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包括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還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就使得人民群眾不僅成為資料的主人,而且也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不僅是法律上、原則上的“主人”,而且是政治現實中的主人。[9]因此,人民當家作主、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們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要求,必然要有利于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必然要求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智慧,從人民的發展要求中獲得動力,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如《決定》指出的:“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臺。”[1]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正確方向是文化建設的根本性問題,一切進步的文化建設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人民成為了的主人,這就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圣職責,堅持正確文化立場,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體,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努力把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和凝聚在中華文化的旗幟之下,使文化發展的成果能夠被全體人民共享。正如《決定》指出的:“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 參考文獻:
[1] 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1-12-23.
[7]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eb/ol].,2011-11-01.
[8] 周葉中,伊士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