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新型農民的培育是新世紀新階段對農村基礎教育提出的一個新課題。文章主要闡述了農村基礎教育的主要目標體現了培育新型農民的必要性,從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的需要出發試探性地在農村基礎教育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適應性改革的相關對策。
新農村建設是21世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而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支撐,農村基礎教育則是培養這一特殊的農村勞動后備力量的基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話至今讓人記憶猶新:“我們中國的根本問題,便是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有著基礎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義。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明確農村基礎教育主要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農村基礎教育要服務于“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
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農民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3]成就新農村建設事業,農民需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農民的塑造直接影響農民主體作用發揮的程度,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基礎教育將奠定人的一生的文化知識基礎,農村基礎教育是農民學科學、學技術、實現職業轉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礎,對于農民來說,可能是接受正規教育的全部,這將決定其日后獲取、吸收、交流各種知識、技術和信息的能力。新型農民的培育應從娃娃抓起,我們從農村基礎教育抓起。應有一套長遠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教育機制,使農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接受到科學的、面向現代化的、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教育,為新型農民的養成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
從縮小城鄉差距的實際出發,農村基礎教育首要的任務應當是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由于農村人才越來越匱乏,農村面貌難以根本改觀,城鄉差別也越拉越大。“三農”問題的凸顯,農村基礎教育難辭其咎,多少年來,農村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精英教育,為城市培養精英人才,在為城市建設作貢獻。雖說從農村家長的期望出發,從孩子的期待出發,農村基礎教育必須考慮升學率,否則學校難以為繼,而高考成功,以及有發展意愿和潛力的學子們也與農村漸行漸遠,但我們細想一下,這正是農村貧窮落后所致。如果農村基礎教育能培養出建設農村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教育真正成為農村建設的基礎性事業,教育發展與農村建設實現良性互動、水乳交融,那么城鎮化步伐必會加速,城鄉差距也會日漸縮小,“三農”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農業的發展必須走現代農業之路,新農村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接受農村基礎教育的學生多數都將成為農業的主要勞動者,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任主要由他們來承擔,而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功能卻嚴重萎縮。農村基礎教育必須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育新型農民,發揮其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能動性,增強農民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之成為建設現代化農業的主體,使農民自身的素質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
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是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和諧社會的。”積極提高農村中人的素質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理論在實踐中的生動體現。著名的社會學家、中國社科院陸學藝教授描繪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畫面之一就是“一個各階層成員有共同理想,講誠信、守法度,民風淳厚的社會”[4]。提升農民人文法治素養必將有利于增強農民建設和諧農村的能力,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有嚴重的“離農”傾向,這有悖于新型農民培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局。農村基礎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和要有全局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增強緊迫意識,切實使農村基礎教育的指導思想從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到“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為農業和新農村發展服務的素質教育上來。“三農”工作者、宣傳工作者和農村基層干部要有一種真切的為農服務理念,將農村基礎教育作為一項長久性任務來抓,要具備戰略眼光、全局觀念與緊迫意識,一定要把農村基礎教育上升到振興農村經濟、改革農村面貌的根本措施的高度來認識。
未來農民包括農民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他們當中多數依然會生活在農村。不論是農村基礎教育還是農村成人教育,目標都應牢牢鎖定在當地城鄉現代化建設這一大方向上,更好地為農村、農業服務。各級部門應該明確,農村教育主要是為當地培養現代化建設者,而不是培養各類應試者。農村基礎教育需構建教科勞一體化的教育目標體系,使學生既能學到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又能具有多種出路和前途。要充分考慮農村的需要,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需的新型農民,為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提供強大的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
(1)道德情感教育要貫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農村基礎教育要堅持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提供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引,以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為重點,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影響和帶動農村社會實現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樸素感情,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將遠大的理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投身于改變家鄉面貌、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偉大實踐。
(2)廣泛開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相互滲透。在保證農村學生達到基本學習要求的前提下,我們要對教學內容適當調整,增補與當地關系密切的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地理及生活方面的知識,找到與職教的密切結合點,增強實用性,讓走出基礎教育學校的人也能掌握一技之長,掌握較為扎實的職業技術知識。目前農村基礎教育提供的繁雜的教育內容主要是普通文化知識,不妨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構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管理能力和經營水平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5]可介紹現代農業知識、農村財務管理、農村商務等。通過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融合的體系,把農村學校辦成當地農村的人才庫,辦成農業技術引用、推廣和社會服務中心,真正成為推動新農村發展鏈條中具有發動機作用的一環。
“實踐出真知”,我們可帶領學生走向田間地頭或組織學生參觀高新農業開發區,認知當地農業、農技常識。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包括教學儀器、工具等,并廣泛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與學校附近的工廠、企業、鄉村等建立幫教關系,或與農業科研機構聯合共建實驗基地,使學生在其中進行學習、實踐和交流。此外,學生也可充分利用自己家的田園設備、勞動工具進行實習,教師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家視察,當場指導、施教。通過這些實踐,學生會親身感受家鄉在農業科技方面的發展,從中得到知識的啟迪、感情的培養、心靈的撫慰。
在農村基礎教育打造新型農民過程中,我們需協調農業農村管理、科技、教育等各方力量,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關部門要協調加強農村教師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使之成為既是開展基礎文化知識教學的行家里手,又是掌握農村實用科技的農業技術推廣員和農業經營管理宣傳員。通過行政手段和發動社會各界的力量,關心農村基礎教育,從人、財、物上支持農村基礎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就業越來越困難的條件下,相當多的大中專畢業生愿意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借此,我們可依托教育、農業科技等培訓機構,使其成為活動的精英人才,組織從事指導種植、養殖、等,或者作為農村經營管理能人、能工巧匠、鄉村科技人員等實用型人才,增強他們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為培育新型農民助力。
[1]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35.
[2]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db/ol].新華網,2006-02-21.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領導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與報告匯編[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24.
[4]中央宣傳部輿情信息局編.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5:21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