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小學生活和中國有許多差異,令初來乍到的我相當不習慣,即使過了幾個月,還是覺得奇怪,但卻能理解為什么。
一、早上七點三十分,論文聯盟生們在禮堂集合,一起唱國歌(新加坡的國歌是馬來語,雖然聽不懂,但旋律頗為悅耳),之后新加坡公民需要宣誓。看到來自四面八方、各種膚色、各種種族的學生作如此的宣誓,令人感動!但實際上的行為就是另一回事了,小孩子說的話和做出來的行為往往是兩回事。
二、基本上小學一天需上十節課,但只休息三十分鐘。一般學校上課時間為七點四十五分到九點四十五,接著休息三十分鐘,再從十點十五分上到一點十五分,才放學。
中國學生的午餐是營養午餐,全班一起在教室吃,但新加坡的制度是學生到食堂,那里會有許多隔起來的小店,有分hala(回教徒吃的食物)及non-hala,學生可以自由選購,價格比校外便宜許多。
但是,這種課表很恐怖!有時老師得連上三個小時都不能休息,真的是挑戰人體極限。學生也常常在上課時要求去廁所,然后趁機在外游蕩散步,這時總讓人感到身心俱疲,不知自己為誰而忙。
一開始對這種排課制度百思不得其解,經過一陣子的觀察,才知道,下課時間通常是最容易出事的時段(老師不在,一大群血性小子聚在一塊兒),尤其這里的孩子又特別調皮,三言兩語一言不合,馬上打起來,實在令人不放心!
三、這里沒有早修,但有時會利用唱國歌前的時間要求學生閱讀或是靜坐看書,當然也沒有午休,我也沒看到要學生刷牙漱口之類的口腔教育,更令我驚訝的是,這里的學生不必打掃教室、整理校園、清潔廁所。一切清掃的工作,都由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學校清掃的工作人員都非常的年邁,據說薪資也不高),每次看到他們一早持竹掃把掃樹下的樹葉,在學生放學后進教室掃地、排桌椅、丟垃圾,當然還要站在椅子上擦式窗戶、提水桶拖地,十分辛勞!白發蒼蒼、身形佝僂的他們做著吃力的工作,令人感到不忍。
母語絕不像中國的小學英語課一星期只有兩節,這里一星期的母語課超過十節,每天都有母語課,因此母語老師及學生的關系非常緊密。
語言考試徹底貫徹“聽、說、讀、寫”,考試時,每種考試分開來考,曠日廢時。中國的段考集中兩天或三天即可考完,但這里通常需要一個月,時間拖得很長,也很分散,也許第一周的周一考英語,下午留下來考口試,第二周的周二考母語,下午口試,第三周的周五考數學,第四周的周一考科學。
(二)挑其中幾份卷子出來,假設有三位評分老師,則把卷子影印成三份,交由三位老師批改,改好后,三位老師需展示評分,并說明理由。
(六)若第一輪和第二輪的卷子成績差距太大,則要交由主任作裁定,并請老師說明給分標準,此為第三輪。
五、這里采取能力分班,也就是電影《小孩不笨》里看到的em1、em2、em3,或有學校采取abcdef…分,愈后面的成績愈好。好班的學生人數多,差班的人數則較少。
a班的學生通常令人聞之色變,除了成績不佳,問題行為特別多!打架、摔椅子、嗆老師……通常交由資深老師負責(反觀中國教育,差生班特別喜歡找菜鳥當老師……最常見的理由是要給菜鳥多磨煉喔)。
姜還是老的辣,真佩服資深老師能把這群頑劣的孩子治得服服帖帖的。而這種班級的學生人數通常十多人,目的是讓老師能集中資源,盡全力輔導幫助孩子們在學業及人格上取得進步。
能力分班的優點缺點在歷年來的辯論中已明列,但就我個人求學經驗及淺薄的教學經歷為例,常態分班的情況下,部分成績不論文聯盟的學生可能因為聽不懂,或學習動機薄弱,在課堂上時常搗蛋、吵鬧、影響上課秩序,老師無法上課,想聽的學生也沒辦法學習,十分可惜。
小學六年級時有離校考試,為全國性質,依成績高低而進入不同的初級學院,分數太差、不及格的學生,必須留級。
新加坡很重視學歷文憑,也很注重學校,國內的大學不到五間,因此擁有大學學歷的人都是菁英,絕對沒有十八分的大學生的離譜情形,只有高中學歷也不必自卑,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進修,而僅高中畢業的人甚至可以進校園當老師(起薪較低)。
六、新加坡聞名遐邇的鞭刑在校園也看得到,由校長執行,但非常非常地少實施,以敝校學生頑皮的程度而言,十年來僅一學生被鞭打,這學生不但欺負同學,還在老師的屁股上吐口水,又拿橡皮筋射老師的眼睛,害老師差點目盲,罪行重大,才被施此處罰。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