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趣味性的設問,往往能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愉悅的心情去思維,以求完整答案。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所提問題應角度新穎,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熱學知識拓展中進行熱傳導教學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在裝水的試管底部放一條小魚,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的水加熱,當上部的水已沸騰了,下面的小魚為什么卻安然無恙?像這類“煮金魚”以及“紙鍋燒開水”等生動有趣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在主動、輕松的心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境界。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就會提高,自信心必然增強,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就容易持久,既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有利于知識的生成和掌握。
例如,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規律時,問:為什么微小壓強計中u型管液面差能反映液體壓強大小?使學生在分析中明白此處用了轉換法。再問: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系時,應改變哪個量?不改變哪個量?使學生理解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問題。
教師應在能體現科學家的思維方法處和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精心設問,這些地方既能體現科學方法,又能體現學習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由于教學內容限制,教師要引導學生定向思維,按照教師制訂的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極度展開。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發揮奇思妙想的舞臺。
例如,在測物體密度的方法教學中,提出問題:有一個密度比水大的馬鈴薯,任意選用工具,請寫出可以用哪些方法測它的密度?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有多種不同的答案。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深度的思索,各有所得。既能鞏固和完善頭腦里已有的認識結構,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和實驗探究,提出適當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規律。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
例如,在探究滑動磨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創設問題情境:(1)在冬天,同學們喜歡在冰上打滑,有時可以滑出很遠,在普通路面上,你能這樣玩嗎?(2)在同一段路面上,比較重的和比較輕的箱子,哪個更容易被推動?再提出問題:不同路面上磨擦力為什么不同?為什么推重箱子費力?引發學生猜想:影響滑動磨擦力大小的因素有接觸面粗糙程度、重力大小、物體表面積大小……學生開始設計實驗時教師利用設問引導:(1)怎樣測滑動磨擦力?(2)研究其中的某一因素時,怎樣避免其他因素對滑動磨擦力的影響?最后,學生分析數據,復述實驗過程,交流實驗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設問并沒有控制、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只是在關鍵點提醒學生應注意的問題,學生始終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