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到2011年,是江蘇電視新聞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10年,在各類節目起起落落的規律或非規律行進過程中,江蘇廣電總臺的電視新聞保持了一種穩定的狀態,這其中,一些探索和實踐形成了10年時空的亮點,成為舒緩節奏中的一個個高潮和精彩。而不論是堅守社會責任,推進媒體自身進步,還是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記錄社會前行的腳步,江蘇廣電總臺的電視新聞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也給電視新聞界留下了些許啟發。
我國的新聞一大特征或者功能是宣傳,為使宣傳更易于受眾接受,便有了“新聞宣傳”。在資訊業尚不發達的年代,媒體承擔著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責任,省級媒體基本上就是“一報兩臺”,因此,媒體的作用和地位相當特殊。而在今天,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分眾化、草根化使得單一媒體的影響力大大降低,加上價值觀的多元化和社會轉型期的到來,作為黨的喉舌和執政工具的傳統主流媒體,要想不斷加強話語權和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引導輿論、穩定社會的作用,依靠傳統的“我說你聽”式的宣傳已經難以達到效果。“讓宣傳更新聞”,或者是賦予新聞更多的宣傳價值,成為負責任的傳統主流媒體的選擇。
主題報道是傳統主流媒體特有的一個報道品種或類型,也是主旋律宣傳的重要形式,如何創新主題報道也因此成為改進新聞宣傳的重要內容。《江蘇新時空》開播于2002年7月22日,它不但很快在眾多“聯播類”新聞欄目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全國電視同行的認可與好評,由此獲得了全國十大名牌電視欄目之一,其收視率也一直有著不俗的表現,廣告創收也不斷提升到新的水平。與這個欄目的開播幾乎同步,7月18日,《時空新飛躍,空中看江蘇》在泰州啟動,作為迎接黨的十六大的特別報道活動,它拉開了江蘇廣電總臺電視新聞以大型行動承載重大主題報道的序幕。此后的將近10年,每年至少兩次大型行動,讓江蘇臺配合中心工作的報道厚重而豐富。“大型新聞行動”是江蘇廣電的首創,被廣電總局稱為主旋律報道的“江蘇現象”,并受到中宣部的肯定。
“大型新聞行動”這一“江蘇式”主題報道方式,既是一種新聞報道的理念和方式,也可以理解為電視節目的一種形態。主題報道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改變文件式或者黑板報式的宣導,強化運用現代電視傳媒的思維與手段。 “大型新聞行動”采用“宣傳意圖+精英思想+大眾視角+電視手法”的模式,把以往單純的“做節目”轉向“做活動”,通過大型新聞活動帶動主題報道品質的提升。“宣傳意圖”的核心是圍繞黨委和階段性的中心工作,需要在全社會進行動員的事件提前籌劃,并在合適的時間點推出;“精英思想”意味著這個活動和報道有著一定的高度、前瞻和時代性,具有啟示意義的思想、觀點,從而能積極影響社會,引導輿論;“大眾視角”是要求主題報道切實實踐“三貼近”,使報道入腦、入心,達到宣傳的效果;“電視手法”是要求主題報道的表達、語言具有電視特點。2002年以來的累計20多次新聞行動,大部分具有以上特點,如:《科學發展在江蘇》(10集)、《小康江蘇新征程》(10集)、《2009?飛躍新江蘇》(20集)、《五年新跨越》(9集)、《“兩個率先”新征程》(12集)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作為江蘇主要輿論媒體——江蘇衛視新聞節目對全省工作“組織、鼓舞、激勵、推動”的作用,彰顯了主流媒體的輿論主導地位。
新聞行動本身也在不斷改進和提高。在題材上,從經濟到社會到文化,從階段性重點工作到重要的新聞事件,從既有題材到策劃的題材,《潮起揚子江》(2004)關注江蘇民營企業的全面發展;《新農村之路》(2005)聚焦江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實踐;《敢拼才能贏——全力保增長,我們在行動》(2009)圍繞保增長促發展保民生應對金融危機;《轉型升級看發展》(2010)聚焦江蘇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戰略選擇……幾乎每一個主題報道都著眼于時代發展的前沿主題,著眼于焦點話題的專家解析,著眼于江蘇省不同時期、各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建設,做到為經濟發展服務,為時代主題服務。在形式上,從航拍到車隊到江船再到水陸空同時進行,《時空新飛躍 空中看江蘇》和《2009?飛躍新江蘇》兩次全省性的大型航拍凸顯了7年間江蘇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后者更為未來留下了數十小時的高清素材;《黃金江岸率先路》把演播室
建在江輪上,沿江而下,目擊沿江開發中的火熱場景。在視野上,從江蘇到全國再到海外:《揚子江與萊茵河的對線)為江蘇沿江開發提供歐洲經驗和啟發,《揚子江?漢江?富士山——對線)借鑒和參考日、韓經驗,謀求“三農”突破性發展,《全球視野看創新——跨國探尋產學研結合之路》(2007)、《國際服務外包新浪潮》(2008)用電視專題探究經濟轉型升級路徑,《問計光伏跨國行》(2011)試圖告訴省內企業,如何爭取站到國際競爭的同一條起跑線。
以大型新聞活動推出主題新聞報道成為《江蘇新時空》的主要創新形式,既豐富了新聞內容,又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還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了宣傳價值、新聞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實現了三種價值訴求和評價標準的有機融合。
2002年1月1日,江蘇廣電總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開播,開創性地打出“民生新聞”的旗號。在《南京零距離》出來之前,江蘇臺有一個《晚間播報》,20分鐘,在江蘇衛視播出,這是一檔“說新聞”的節目,已經在對資訊類新聞選擇的價值標準、敘述語態進行一些嘗試,欄目曾獲得江蘇廣播電視 “十大名專欄”的稱號。而真正開始把民生新聞做得風生水起的是《南京零距離》。
最初的《南京零距離》主要做的是實用資訊、生活投訴和社會新聞這三方面內容,反映的是平民百姓日常狀態下的衣食住行,其內容形態難以用任何一種傳統新聞分類概念來概括,“把民生新聞的精神品質歸結為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民生新聞由此全新起步。“零距離”迅速躥紅全國,業內紛紛仿效,民生新聞欄目在各地電視臺閃亮登場,形成席卷全國的“零距離現象”,被專家稱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在全國出現n個“**零距離”之后,全國又出現了一批以數字或“**新聞眼”為名稱的新聞欄目,因為在此之前,江蘇衛視《1860新聞眼》大獲成功,同時段收視率長期居全國第一。一檔地方衛視的新聞欄目要想獲得全國影響何其難!因此,《1860新聞眼》開播之初的民生新聞定位雖然成功,也很快被調整:與江蘇衛視當時的情感定位相對應,改成了一檔以情感新聞為特色的欄目。欄目聯手全國多家電視臺,召開情感新聞協作會,成立全國情感新聞協作聯盟,把江蘇衛視的這檔節目做成全國情感新聞聯播。
從《南京零距離》到《1860新聞眼》,江蘇臺的電視新聞之所以連續獲得成功,之所以被多家電視臺學習模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理念的創新。新聞立臺,是因為新聞是一個媒體生存之本,也是重要的競爭力所在。做新聞既是做責任,也是做產品。沒有新聞實力的提高,也就沒有媒體自身的進步和成長。十年來,江蘇臺的電視新聞始終處在自我革命、自我演進、自我提升的動態過程中:
——《江蘇新時空》。2002年開播時時長60分鐘,內容包括時政、經濟和社會新聞,當時有諸多特點:每天設計一個“今日關注”,這個“關注” 即是頭條,完全遵循新聞規律,比如戴安娜王妃去世五周年就曾經作為頭條播出;每天有一個“正在現場”板塊,是對新聞事件的常態化直播;每天有一個深度報道,打包原來的名欄目《大寫真》;為了增強節目的感染力,整檔節目還適時加入音樂元素……盡管60分鐘版的節目很快在業界形成影響,但為了衛視頻道更好地參與全國競爭,欄目先后兩次改版,逐步形成目前以綜合和權威發布為特色、常態報道與階段性重點報道相結合的聯播類欄目。
——《有一說一》。2005年元旦出生于當時的“殘疾”頻道江蘇公共頻道。由于各種原因,這個頻道的傳輸覆蓋存在很大問題,各地要么看不到這個頻道,要么看到的也是殘缺不全的節目,加上要和本臺其他新聞欄目錯位競爭,因此,《有一說一》誕生之初的定位就是做一檔不一樣的新聞——走新聞娛樂化道路,當時的欄目宣傳語就是“打開新聞看電視”。幾年的起起落落酸甜苦辣讓主創者不斷求變,光是2009年就經歷了兩次改版:2月17日,改為以服務為基本定位的欄目,年輕的女甚至打扮成小村姑,做起農副產品的“小芳牽線日,經歷了迷失和痛苦之后,欄目“回歸新聞”,以事件報道和新聞評論為特色,常態設置“現場”、“追蹤”、“調查”和“觀點”,實現了涅槃,目前,南京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10%左右,江蘇市場份額在9
——《早安江蘇》。江蘇臺的早間新聞最早開辦于1993年,由于投入產出比和其他問題,中間停辦了多年。但是,作為一個省級大臺,早間新聞的缺失不僅是市場占有的缺失,更是形象的失分。2007年元旦,60分鐘的早間新聞節目《早安江蘇》開播,以貼近、時效和服務為特色,“昨夜今晨”中,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資訊占到整個節目的80%以上,欄目還在江蘇電視史上首次實現了與省氣象臺的直播連線,權威發布即時天氣;首次實現與省交通廳、民航南京空管中心直播連線,同步視頻權威發布即時路況和航運情況。加上直播的晨間財經、醫療、保健、招聘、菜價等海量的資訊服務信息,做到了新聞性與服務性的高度融合,正如主持人每天說的第一句話“資訊早知道,生活好安排”。現在,節目的南京市場份額近30%,江蘇全省份額近10%。
——《新@財經》為使節目結構與江蘇經濟大省的地位相匹配,2010年3月3日,《節目開播,突破地域的視野,很快有了一批“朋友們”(《新@財經》宣傳語:“新財經和她的朋友們”)。
為進一步體現“新聞立臺”,2011年元旦,江蘇公共頻道定位為新聞頻道。每一檔新聞欄目的醞釀、策劃、播出都是緊跟時代應運而生,而相伴整個過程的,是壯士斷腕。曾經被稱為江蘇的《焦點訪談》、在江蘇家喻戶曉的《大寫線新聞眼》先后停播,前者的主創人員移師《有一說一》,后者隊伍轉而創辦在江蘇城市頻道播出的脫口秀節目《新聞夜宴》,這一檔“新新聞評論”再次開創了江蘇電視新聞評論的新形式,其與網合作的《夜宴微波爐》成為國內第一檔電視與微博融合的欄目,受到業界矚目。
媒體的本質是資訊傳播,而資訊傳播的核心是真實、時效和載體。真實是生命,是必須遵守的原則,載體是實現傳播價值的途徑。2002年,就在《江蘇新時空》開播的同時,江蘇衛視實現了新聞的準點直播,全天共有16個時段。現在,隨著新媒體項目的推進,資訊的多終端發布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時效的最好體現是直播。《江蘇新時空》率先實現了新聞事件的欄目內常態化直播,其專設的“正在現場”板塊就是對新聞事件的實時直播報道。為了這個板塊,江蘇廣電總臺率先購置了衛星直播車,讓、主持人在新聞發生的現場把事實告訴觀眾,如2003年的《揭開泗水國之謎》,零下12度環境中的直播,“現場、同期、細節、感受、展示”的感性新聞,讓觀眾如臨其境。2003年淮河抗洪,“正在現場”團隊為本臺和央視進行了數十場直播,往往一天中要進行多次轉場,到達一個點后十分鐘內就可以傳回直播信號。到了今天,直播手段更加豐富,3g已經可以使我們的直播無處不在,移動微波車也讓我們可以實現運動中的直播。《有一說一》最新一輪改版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直播的大量增加。在草根崛起、信息傳輸手段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電視媒體如果不能充分運用各種手段,不能具有隨時直播的理念,影響力將日漸衰微。
從民生新聞到情感新聞,從資訊的傳播到觀點(立場)的表達,從大型事件的策劃直播到新聞事件的欄目內常態化直播,從一個個成功欄目的自我革命到欄目之間、頻道之間互補、立體的傳播,江蘇廣電總臺的電視新聞吃了多個螃蟹,引領這持續的創新的,是危機感,是理念。
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歷史,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是媒體的基本屬性,也是影響力所在。在重大新聞事件中不缺位,是一個媒體的基本追求。這十年,是社會經濟變化巨大的十年,也是大事要事比較集中的十年,江蘇廣電總臺的電視新聞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進行記錄。
2004年以來,、親民黨和新黨大陸參訪團分別展開了“破冰之旅”、“和平之旅”。南京是在兩岸關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城市,因此,幾個參訪團都到了南京。圍繞幾次重要的歷史性事件,江蘇臺和央視一起,從飛機在南京祿口機場落地的那一刻起,進行了全程直播,同時為海內外電視機構提供公共信號,這種跨境、跨地區的大型直播,在業界形成了很大影響。
《金秋見證——江蘇省省管干部公推公選演講答辯現場直播》獲得了2005年中國新聞獎直播類二等獎。一次地方的干部選拔活動能夠獲得中國新聞的最高獎,就是因為這樣的事件具有特殊的價值。通過電視直播公推
選,讓一個原本封閉的選拔干部過程,變得公平、公開、公正和透明,把選拔干部策劃成了一個在海內外都非常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它向全省乃至全國打開了江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扇更為敞亮的窗子,吸引了省內外報刊、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的強烈關注,凸顯了媒體在推進民主進程中的作用。這樣的重大事件的直播,也應用在汶川地震、淮河抗洪、大青墩西漢王陵考古發掘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重大新聞事件不僅呈現為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往往是一個過程,需要特別的新聞敏感,并通過細致的策劃使之成為具體的可觸摸的,而且通過這個過程,把隱含其中的非同尋常的意義揭示出來。2001年6月28日,江蘇廣電總臺正式掛牌,就在此前的6月22日,新聞中心與蘇州臺、鳳凰衛視、臺灣東森等兩岸三地的多家電視機構合作,策劃了《生命20小時——兩岸拯救陳霞生命大接力全直播》,20個小時中,從臺灣慈濟醫院的手術取髓,到飛機經停香港,到上海虹橋機場,再到蘇州,幾家合作電視機構的、主持人共同見證了一場特殊的生命接力。這一場經過精心策劃而實施的新聞事件直播轟動了整個華人世界,但是,這一策劃并未就此收尾。2007年,幾家媒體再次聯手,進行《生命的回程》大型直播,見證大陸愛心人士捐髓拯救臺灣患者生命的故事。2010年9月,還是這幾家媒體,三度聯手,《生命相“髓”》讓兩岸三地10對捐髓和受髓者“相見歡”。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媒體事件,更是通過這樣的策劃,把兩岸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和近年來的密切交流進行了另一種詮釋。2001年恰好中秋、國慶節慶重合,圍繞同一主題,幾家電視臺合作在蘇州工業園進行了一場“中華團圓月”直播活動。
近年來,江蘇臺策劃組織了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媒體事件。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省各地展開,新聞中心聯合南京大學等組織了‘中國新農村調查’,遍訪全國十個名村,出版了一套15冊《新農村訪談錄》;在連云港市贛榆縣,有一個 17歲的農村姑娘,她的名字和我們一位主播完全一樣,也叫賀笑,5歲那年的一場大火,讓她再也無法像她爸爸媽媽給她起名字時希望的那樣每天開心地笑了:一張“慘不忍睹”的怪臉終日噩夢般和她形影相隨,孩子們見到她驚叫著跑掉,學校拒絕了她入學的請求……我們發動了一場《美麗賀笑行動》。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小賀笑接受了整容,重新綻放出笑臉;2007年,新聞中心聯合《南方周末》、全國情感新聞協作網及等網站開展了《讓愛架起希望之橋》媒體行動,短短三個月之內,為云南怒江兩岸的孩子募集了近160萬建橋資金,建起了三座橋,那些曾經依靠溜索過江求學的孩子終于可以安全地行走在橋上。
創新沒有盡頭。如果要給電視新聞提煉一個模式或一種理念,那就是“黨性原則+與時俱進+大眾視角+新聞素養”,所有的新聞報道都要圍繞發展、圍繞民生、圍繞時代進程,三者緊扣在一起,才能提供我們豐富的報道資源,才能激發我們不竭的創新靈感,才能拓展我們新穎的報道樣式,使我們的電視新聞不斷取得進步。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