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即教育首先應是“成人”的教育。然而,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影視網絡中的自私自利、腐化墮落等等的影響,常常導致一些初中學生不守規矩,學習馬虎,過分關注自我,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在新形勢下,對初中學生的“成人”教育尤為重要。本人作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師,利用學科進行“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的“成人”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與研究。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即教育首先應是“成人”的教育。所謂“成人”就是要把學生教育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即具有健全的身體、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遠大的理想的人。然而,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初中生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加上影視、網絡中的自私自利、腐化墮落的熏染,常常導致一些初中學生不守規矩,做事不認真,學習馬虎,過分關注自我,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在新形勢下,對初中學生的“成人”教育尤為重要。作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師,如何利用學科進行“成人”教育呢?本人結合教育實際,進行了一些探索與研究。
“育人先育德”。要讓初中學生“成人”,首先必須加強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過:“一個沒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沒有禮儀,卻有成就、有價值的人,哪兒都是找不到的。”《中學德育大綱》也明確指出:“各科教師均要教書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過程中。”在歷史與社會教材中,有很多滲透著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名人事跡、歷史故事、發展歷程等,教師要發揮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長,找出好的德育素材,有機地滲透于教學活動之中,讓德育深入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熏陶,使初中學生既接受知識教育,又受到德育教育。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可進行的德育滲透很多,下面介紹幾個方面。
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地位的提高,世人對中國人的尊重,離不開祖國的強大,祖國的富強與繁榮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人的努力付出。因此,培養具有愛國主義品質的人非常重要。在教學《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教師從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到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的不斷深入,中國的主權不斷地喪失。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實,要想不挨打,就要使強大。結合國際形勢,介紹利比亞發生內亂,中國出動海陸空把在利比亞的中國公民撤回祖國,沒有祖國的強大,個人的安全就沒有保障,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強大的社國是我們的堅強后盾,為自己現在有強大的祖國而感到驕傲。但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因為目前我國的有些領域與國外相比還有相當差距,從而激發學生們學好知識、振興祖國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在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初中生“說”的潛能被極大的挖掘出來,上課話很多,善長瞎扯談;上課看課外書、做小動作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改正,必將影響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教學效果更說不上了。在追求素質教育,主張人性化教學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想出多種辦法,以理服人,讓學生遵紀守規,利用教學內容進行教育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如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自己說“如果沒有規則,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明白,生活不能沒有規則,否則公平、公正將得不到保證,上課將無法正常進行,人生將得不到安全保障等等,要求學生人人都要遵守規則,而且從現在做起。并讓學生說哪些行為是不守規則的表現,使學生明白上課講廢話,做小動作,趴在桌子上等等,都是不守規則的表現。通過教學教育,學生守規,課堂有序,不僅能使學生的思想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知識的學習上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誠信是企業經營的生命線,是個人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誠信才能獲取信任,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會失去朋友、親人和一切。在“信用是金”一框教學中,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懂得誠信的重要。我選擇了二十年前的海爾“砸”了有問題的76臺冰箱,最后砸出了海爾的質量,海爾的信譽,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還選擇了北京同仁堂應一位老人的來信說藥里少了西洋參,同仁堂的業務員大李帶上一包西洋參連夜趕去。第二天早晨一到老人的家,大李就在老人沒有打開的一個包里找到了西洋參。來回折騰了兩夜,此行著實有點“冤”。可大李說為了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再冤也值。通過故事對使學生對誠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沒有使命般的激情,不思進取,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越,總是缺少了熱情,學習是被學習,勞動是被勞動……。對初中學生進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精氣神。
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是涉及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息息相關的話題。在初一學生中結合“我是社會小主人”的教學讓學生去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污染問題,并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通過調查學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環境污染情況:空氣的污染、水的污染、白色污染等,同時也深刻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從而增強愛護環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自覺從我做起,共同來愛護、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在初三學生中對環境問題進一步進行指導,分析環境污染惡化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讓學生思考對策,在思考中讓學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使學生自覺地成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來。
教書育人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任務,它關系到年輕一代能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所進行的“成人”教育,必須是學生易于接受的。因此,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教師的形象和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平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使學生信其言、聽其行。
“成人”教育要堅持教學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的有機統一,講究方式和方法,以適應學生的特點,增加“成人”教育的實效性、趣味性。名言警句是濃縮的精華,有時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初中學生愛說話的問題,我尋找了一些名言警句,如“言多必失,謹開言,慢開口。”“會說話的想著說,不會說話的搶著說。”“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等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的說上一句,既避免了直接批評,又制止了學生的不良行為。
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師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們認為失去自尊,有的會失去向上的動力,有的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反之,他們就會獲得向上的動力源泉。因此作為老師應首先尊重學生,放下架子,多學會聆聽學生們的意見,與學生交朋友,多與學生溝通。同時要求學生也要尊重別人,他人在講話、回答問題時,都要認真傾聽,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或彌補他人的不足,這樣是對他人的尊重,反過來其實是對自己的尊重,因為尊重他人就是對自己的尊重。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進入學校后,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作為教師,要率先垂范,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我要求學生上課提前一分鐘進教室,靜下心來,以便盡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自己也是提前幾分鐘到教室做些準備工作,看看電腦有沒有打開,把窗簾拉拉好,把課件展示出來。身教重于言教,學生由原來的遲到一大批到個別遲到,最后沒有人遲到。總之,教師對學生、對集體有高度的責任心,學生也會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有責任心;教師講誠信,學生也講誠信;教師善良寬容,學生也善良寬容;教師對教學充滿熱情,不斷進取,學生也會積極進取……,這就是教師的榜樣作有用。
中學生身心處于可塑性很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性格。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單單重視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而疏忽了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在這種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會導致學生只掌握書本知識,放松對自己的思想改造,使思想步入誤區,這樣的人才不是社會所需要的,因為學習不好只是次品,品德不好就是廢品,甚至是危險品。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形成“成人先成才,育人先育德”的思想,重視成人教育,使學生形成即便不能成為的棟梁人才,至少也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的觀念。
三、結語:中學生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成人”教育不僅關系著學生自身的成長,也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是一件關系到國運興衰的大事,作為教育工作者,重視學生的“成人”教育,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總之,教師要做教書育人的有心人,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重“成人”的塑造,努力把“成人”溶于教學之中,德育、智育一起抓,使未來的建設者們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積極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品行:正直、誠實、寬容、自信、大度,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