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其師而信其道,沒有愛的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師生之間的親合關系,也會落入幾個誤區。
策略一:把握好距離。距離產生美。近中遠則疏;遠中近則密。我們應該讓學生逐漸認同我們是他教師身份的朋友,而不應先是和學生打成一片而后再去讓學生接受我們是他的朋友身份的老師──高雅的交往方式,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是具有感染作用的。
策略二:樹立起服務意識。班主任的職能就是服務。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務──到這一點,我們一定會獲得最廣泛的認可與尊重。
策略三:把陽光撒向每一個角落。如果有時很難把一碗水端平的話,那我們就把微笑、鼓勵與掌聲多留給那些學習不好的、紀律差的、邋里邋遢、笨手笨腳的孩子吧,其實他們內心很孤獨、很失落、很自卑,與其他孩子比,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同情弱者也會讓我們贏得強者的尊重。
班級管理,最忌諱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師對班內事務每每事必躬親,無微不至,結果,學生那里沒事干,甚至不買老師的帳。這種老師忽略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人”字。學生沒有了獨立的人格和行為自由,他們從心理上游離于集體之外,感覺不到作為集體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聰明的老師,首先要學會權利下放,在班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民主管理機制,把決策權和組織管理權交給學生。
其次,自由應該是讓每個人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一些聰明而又紀律散漫的學生,不好管理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潛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失敗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或大才當作另類來約束,而使他們淪落成沒有創造力的庸才或成為走到集體對立面的叛逆。成功的教育則是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為他們搭建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的平臺,讓他們更多地參與班級管理、活動組織,學生們會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開始慢慢融入集體,并且充分認識到集體對個人發展的價值,從而提高自制力。
自然冷卻法。學生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執,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對此有的老師采用自然冷卻的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真情感染法。問題家庭的問題孩子,是目前班級管理中最讓人頭疼的。他們致差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愛的關懷;二是家庭教育的簡單粗暴。對這樣的學生,愛是醫治他們心理疾病的良藥。老師要真誠的面對這些學生所出現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交給學校、交給家長或推向社會。
喚醒信念法。早戀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但確實需要慎重對待。視而不見和棒打鴛鴦都不是好事。我們要敢于面對,要有充分的耐心。要堅持和他們談,談讀書與交友,談知識與命運,談追求與價值。如果當面談不妥,還可以寫信,或是創設情境討論。老師冷靜、慎重、真誠的表達自己的心聲,起碼能夠樹立起學生的責任感。
自我反省法。人非圣賢,老師任何時候都不能讓心中的“我”膨脹起來。我們因好心未得好報而感到委屈時,是否考慮到實施過程出現了問題或偏離了初衷;我們因自尊受到傷害而感到震怒時,是否考慮到事先不經意的言行傷害了學生而削弱了老師的威信。自省是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智慧。自省能讓我們勇敢地面對問題,不斷地提高育人能力。
首先,應讓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與期待。有位老師接手每一屆新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學生一個座右銘──行守謙勤,志存高遠。讓他們知道老師希望他們成為一個謙虛勤奮志趣高遠的人,踏踏實實的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等到有一天機遇忽然降臨到身邊,他們會自信的說:我有以待。
其次,賞識學生不要一味等待奇跡的出現,要給學生設計適當的門檻。人只為可能達到的目標而努力。如果目標過高,就會使學生失去自信;而如果目標過低,他們則會不感興趣。要為學生設置恰當且分解為階段性的目標,并建立一套保障機制,使學生每實現一個目標,就能得到一次進步。讓學生持續地保持獲得成功的自信力,他們會因成功而努力,因努力而更加成功。
再次,把握贊賞與批評的“度”。賞識是賞識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而不是忽視學生的缺點和弱點。我們贊揚學生可以力爭充分,但不能言過其實,不切實際的表揚是會“捧殺”學生的。批評更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客觀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議是最容易讓問題學生接受的。相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是很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的心理。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