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教育是教育不斷發展的產物,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的重視責任教育。中國更是歷來重視對年輕一代的責任教育。中國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標確立為 “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當仁不讓”,孟子的“舍我其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不僅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信仰,更是他們崇高歷史責任感的人生實踐。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以身示范,付出耐心、愛心、責任心,喚醒學生的責任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重點加強對他們的行動規范的培養。
責任教育是教育不斷發展的產物,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的重視責任教育。美國上個世紀的80年代后期,有21條德育準則,其中主要有12條,即:自立、值得信賴、勇敢、自信、成為真正的自己、尊重別人的權利、正直、勇于承認錯誤、信守體育類行業道德、謙恭有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創造性。突出了責任教育的傾向性。另外在《聯邦德國教育總法》中規定:“培養學生在一個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會中……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日本《教育基本法》規定:“教育必須以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出和平和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價值,注重勞動和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中國的教育改革,在揚棄建國五十多年來教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走過了艱難的歷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國更是歷來重視對年輕一代的責任教育。中國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標確立為 “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當仁不讓”,孟子的“舍我其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不僅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信仰,更是他們崇高歷史使責任感的人生實踐。
責任教育的實施依靠社會、依靠家庭、更主要依靠學校,依靠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教育。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覺任重而道遠。面對剛剛升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滿懷著興奮、好奇、渴望來到初中學校,我們把他們培養成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建設和發展的接班人,這是我們始終研究、探索的課題。社會的進步要求我們將責任教育貫徹到班主任的實際工作中,我在嘗試進行責任教育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我真誠地和他們說:“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脫離他人脫離社會而孤立地存在。我很高興將和你們共同度過三年的學習生活,我們班是一個集體,只有我們才可以賦予班級生命,你們的成長、榮辱和班級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們人人是主人,人人要關心班級的每一件小事。我們現在是中學生,責任心應比以前更強。有句話大家都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我要說:‘班級興旺,我的責任’。希望我們都盡到‘我’的責任,大家共同把我們的班級建成整潔、溫馨的學習大家庭。”大家聽得很認真,但我知道他們并不知道這其中的內涵,他們只是對責任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以身示范,付出耐心、愛心、責任心,喚醒他們的責任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剛開學的幾個月,感覺想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做某事很困難,他們有攀比心理,你不干,我也不干,有多人在場,每個人都認為別人會來做這件事,從而將責任擴散化了;有逆反心理,你讓我干,我就消極不干等等。結果誰都沒有負起這個責任。了解了學生的心理,給予他們誠懇幫助,就會使學生信服你,和你一起盡責任。
記得有一次郊游,在小山腰上,學生們想玩“摸瞎”游戲,我考慮到安全問題沒有同意,而他們趁我沒在時玩了起來,結果被蒙著眼睛的同學不小心掉在溝里,,頭還撞到石頭上,血從他的頭上流出來。同學們嚇得不知所措,我急急忙忙地趕來,見狀很是生氣,剛要訓斥該同學,卻從他驚恐、冷漠、拒人千里的眼中看到,他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安慰。于是我壓住心中的怨氣,只說了一句“疼嗎?要不要看醫生?”就使得該同學立即淚流滿面,不斷安慰我:“對不起,老師,您批評我吧,我以為你不想和我們玩,找借口不讓我們玩。是我不聽您的話,是我的錯。”這次事件,使他們認識到我對他們是負責任的,他們和我的心走得更近了。
青少年學生效仿性、可塑性較強,好的榜樣對他們的思想言行具有重大影響,特別是班主任是學校教育的直接工作者,身教更重于言教。孔子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講信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以前總喜歡吩咐學生做這做那,“你去把地上的紙揀起來”“去把黑板擦了”,看到和我要求不符的現象,就吩咐學生去做,學生雖然去做了,但不是心甘情愿地做,因此下次他不會主動去做,沒有認識到那是他的責任,他該主動去盡責的。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班里強調不可以扔粉筆頭,見到粉筆頭要主動撿起。要求之后,我特意每次走進教室,先看看地上是否有粉筆頭,遇見了便撿起,一次、兩次是我撿,三次、四次就有學生撿,五次、六次有更多的學生撿,慢慢地,不需誰再開口,誰見了誰撿,而且地上的粉筆頭越來越少,直至沒有故意扔在地上的粉筆頭。
有一次放學,我班因為沒有關燈而受到學校的通報,我問同學們為什么沒有關燈,有的同學說不知道該誰關燈,我沒有批評他反而問他:“你是這個班的人嗎?關燈是這個班的事嗎?”同學們默然無語。這樣的事再沒有發生過。每個學生都認識到班級的每一件事與“我”有關,是“我”的責任。
有了“講責任”這種思想基礎,我班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關心:每個同學主動值日,幫助沒做完值日的同學;自習課不用班主任在班里,同學們都能安靜地上自習,主動學習;學習不好的同學也不影響其他同學,盡自己所能為其他同學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其他老師都說這是“遙控”能力,把學生“遙控”得這么好,家長也不斷地和我夸獎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會干活了,理解人了。其實這就是責任教育的結果。責任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規定、一種使命,相對個人則是一種無可推托、必須完成的“任務”。人對自己選擇的行為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定責任也就意味著否定了選擇,否定了權利和義務,或者從本質上說,這就意味著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價值。自我責任心是一個人的靈魂,自我責任心的培養規范了學生行為中的自我責任意識,如認真聽課意識,獨立學習意識,守紀意識,和睦相處意識,自我改變意識等。自我責任感的培養也提高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強化了班級榮譽感。
經過三年責任教育的探索實踐,我感到我們班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關心,人人愛。“責任”在我們心中。是責任教育使我們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