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試作弊的原因種種,市場經濟發展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影響是雙重的,其中唯利是圖思想沖擊了社會。濫發和制假文憑使一些人輕松獲利、單位用人的高消費和人才市場學歷的高門檻,都給學生錯誤的信號。社會、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通過道德、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來杜絕考試作弊是需要的,而倡導誠信、誠實應考是抵制作弊的重要措施。
2010年6月20日,央視《焦點訪談——四、六級考試舞弊調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多所大學發現,販賣答案現象異常猖獗。2011年1月16日,央視《焦點訪談——考研作弊調查》報道,吉林省四平市考區個別人員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在教育考試工作中,我倍感壓力,如何還廣大考生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教育考試呢?
教育考試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確定實施,由經批準的教育考試機構承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舉行的教育考試。
《焦點訪談——四、六級考試舞弊調查》,在哈爾濱某高校教學樓附近發現,離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還有20分鐘,有人就接到了販賣答案人員發來的考前答案。a卷快速閱讀1—7題答案分別是adcabca。再往下看,聽力11—15題答案是abbcd,接下來陸續還有很多答案。在考前幾天調查發現,通過貼在校園里的小廣告購買考前答案,一份考前答案最低只要200元。考生購買答案通常分為考前答案和考中答案。目前由于監管加強,通過手機作弊很難。現在賣答案的不法分子會給作弊考生提供相應的器材,如格尺、手表、橡皮,這些作弊工具看起來很普通,但其中另有玄機。發現一種十分隱蔽的耳機作弊工具,竟然比綠豆還小。作弊考生只要把耳機放在耳朵里,戴上一副相當于接收器的眼鏡,外面的作弊人員就可以把看到的答案發給考場里的考生。
窺一斑而知全豹,作弊現象確實存在,而且作弊手段日益先進,有組織和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現象頻繁發生,甚至出現考試作弊產業化的趨勢。
考試作弊的原因種種,主要還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倡導誠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倡導誠信為主的社會氛圍,幫助考生擺脫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這是誠實應對考試、防止作弊的根本策略。社會誠信受到挑戰,考生誠信意識受到沖擊。市場經濟發展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影響是雙重的,其中唯利是圖思想沖擊了社會,如濫發和制假文憑使一些人輕松獲利,而單位用人的高消費和人才市場學歷的高門檻都給學生錯誤的信號。社會、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通過道德、行政和法律手段來杜絕考試作弊是需要的,而倡導誠信、誠實應考是抵制作弊的重要措施。
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大作弊懲罰力度。目前《考試法》還沒有出臺,《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是教育部制定的部門規章,法律位階很低。在規范考試方面的法律嚴重缺失,對考試作弊的處罰力度不足,從而無法有效遏制或打擊考試作弊行為。在工作中有些打擊、報復、威脅等侵犯考試工作人員行為都不能得到有力的懲罰,嚴重打擊了監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我認為最好的懲罰應該是在全國建立誠信檔案,把誠信檔案和個人生活、工作的每個環節聯系起來,把考試作弊記入誠信檔案,只要社會高度重視誠信檔案,中國就將不再是制假大國。
懲罰作弊行為的前提是發現作弊行為,考試作弊方式多樣,我總結如下:替考、考前答案、傳統抄襲作弊、考試期間高科技作弊等。根據考試作弊方式,應采用針對性的措施發現、防止、打擊作弊行為。
替考行為分為考前報名時就替考和考試中替考兩種,報名這種替考行為隱蔽行極強,但只要把考試和考試后聯系在一起就可以解決問題。如a參加高考,b去上學,只要把高考時的相片、指紋等信息提供給大學比對就可以解決。當然,在實際中,相片的參考價值不大,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相貌,加之大批量圖像采集,不可能清楚,個人感覺不能作為主要依據。考試中的替考行為也應主要采用指紋、計算機容貌識別等高科技且唯一性的技術手段來辨別。
針對考前答案現象,應嚴格檢查試卷各個環節,排除試卷外泄的可能。同時在制作試卷時不要只制一套試卷或ab卷,從技術角度完全可以一套題改變題號生成n套試卷,n應大于10,隨機分發給考生,每套試卷配套對應的答題卡,答題卡上含有題序,閱卷時按照答題卡上的題序匹配正確答案,這樣n套正確答案可以解決考前答案的問題。
針對傳統抄襲等作弊方式,需要從增強考務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入手,做到“三不”:不接受條子、不傳遞信息、不參與作弊,要切實增強紀律觀念、責任感、積極性。
高科技作弊方式日新月異,監考老師已經很難發現。針對這種情況應該重視高科技作弊,在提高防作弊的科技手段的同時,精細化教育考試環節,以收到預期的效果。要針對無線耳機等設備,配備無線耳機探測器,并做到每考場一臺;針對筆、橡皮、尺等常用作弊文具,可以禁止考生自帶,由監考老師統一發放;手表禁止帶入,考試有統一考試時間,由監考老師提醒或設置考場時鐘等措施解決。
此外,公安部門也要采用切實手段,打擊作弊團伙的產業鏈,尤其是宣傳渠道,主要從大學校園小廣告、作弊宣傳網站入手,凈化校園和網絡環境。
維護教育考試的公平、公正、公開,需要教育考試部門、紀檢、公安、無線電監管等部門通力協作,全方位監督、檢查、打擊,重點是營造誠信為主的社會氛圍與嚴懲作弊兩手都要硬,共同為廣大考生營造公平公正的和諧考試環境。
[1]劉宗曦,李日波,李崢.高考中的高科技作弊及治理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2).
[2]彭婧.利用無線電監測手段查處考試作弊的幾點心得[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6).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