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dmc教學模式”是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所做的一項探討。“cdmc(classicaldiversifymoderncomprehensive)教學模式”,是指構建了集“基礎”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為一體的、涵蓋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其中,classical指教學內容的經典整合,diversify指教學方法上的多樣化實施,modern指教學手段上的現代化應用,comprehensive指考核方式上的全面化運作。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課作為2006年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后實施的第一門思想教育課程,使用新版教材后,教師如若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造成德育課程的短效、低效,必須構建“基礎”課新的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體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堅持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嘗試構建教學內容經典、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手段現代和考核方式全面的“cdmc教學模式”,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特點,注重了教書育人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謂“cdmc(classicaldiversifymoderncomprehensive)教學模式”,是指構建了集“基礎”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為一體的、涵蓋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其中,classical指教學內容的經典整合,diversify指教學方法上的多樣化實施,modern指教學手段上的現代化應用,comprehensive指考核方式上的全面化運作。“cdmc教學模式”是針對“基礎”課教學改革所做的一項探討。
所謂教學內容的經典化整合,就是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優化教學內容,遵循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時代性原則,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提高教學實效,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教材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據,是課程得以實施的具體保證。一般來說,教材是關于一個學科的知識系統,具有較為嚴謹的理論體系。[1]“基礎”課教材將原來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和“法律基礎”課的內容進行了有機地整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優勢力量整合的成果,是博采眾家之長、集各方面智慧的結晶,是一本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和可讀性精品教材。新教材主線突出,觀點鮮明,文字流暢,針對性強,表述準確,充分體現了中央關于加強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基本要求,體現了近年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實踐經驗,是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來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教材堅持理論科學性、準確性,內容全面,充分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成果和十七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反映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基本經驗,反映了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正面回答了大學生關心的、困惑的問題。但優秀的教材要發揮作用、產生效益,還必須經過教師的再次開發,形成有效的教學體系,才會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教學體系,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邏輯結構和教學活動運行的邏輯流程進行整體設計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樣式。[2]教材體系是教學體系的依據,教學體系是教材體系的拓展。搞好教學體系,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科學轉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實現教學內容經典化整合的關鍵。教學內容實現經典整合必須遵循三個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所謂“科學”,它系統地傳授一個領域或一門學科的文化,句句有理有據,既不能嘩眾取寵、空洞無物,更不能任意妄為、誤害學生。其實講壇就是學術論壇,教師就是報告人,講課就是學術報告,就是“科學”。[3]科學性原則要求“基礎”課教師在思想上必須予以重視,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科學轉化,避免隨意性。構建有效的教學體系不能脫離教材而隨意組合,不能使教學體系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在吃透吃準教材的基本精神上下功夫,盡快熟悉新教材的編寫原則、思路、主題主線和應把握的主要內容以及教學重點、難點、熱點。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基礎”課教師在幫助學生掌握本門課理論科學體系的前提下,從教學大綱出發,把學生所需求的知識信息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既對教學內容做到了精選,又達到了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的目的;既防止了面面俱到,又使重點問題突出,講授具有一定的深度,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基礎”課理論知識的精髓,做到學以致用。
(二)針對性原則。“基礎”課要想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針對學生需求心理,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基礎”課教學應該并且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自我發展的主體性,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是“基礎”課的生命力所在,源于實際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實際。只有密切聯系學生實際,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所思、所憂、所需,才能避免教學內容設置的寬泛、空洞與抽象,提高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三)時代性原則。21世紀,世界日新月異,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注重時代感,否則,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基礎”課教師應著力突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應該具有敏銳的捕捉時代熱點的眼光,主動建構與鮮活的現實融合為充滿生機的統一體的教學體系。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現象、新觀念、新問題層出不窮,都應該成為課程資源融入教學,這樣“基礎”課才能及時直面社會、關照現實、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優化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激發學生智慧、靈感和創造力。
所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實施,就是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即在“基礎”課的教學實踐中,同一章節的內容或在一次課的教學中,依據不同的教學針對性問題、不同的教學環節,采用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使教學內容通過最適宜的教學方法表現出來,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性,在教學實踐中作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實施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比如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講授時,堅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樂于并善于參與教學過程,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提高課程的吸引力與說服力。
(一)典型案例分析式教學。在教學中,案例分析式教學的運用,強調的是師生主體雙向互動的對話式教學,要求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認真收集、選取典型的、新穎的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教育材料。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尤其是發生在大學校園中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案例的比較和分析,通過對事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在現實事例的分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長。實踐證明,案例教學可以增強課堂教學魅力,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二)問題引領式教學。問題引領式教學即以問題為導引,在每一節課力爭解決學生面臨的理論問題、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等,不回避問題,突出教學的針對性。
(三)研討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是以教材為基本研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討論對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地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一定有實踐價值的教學專題或思考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研究和探索問題,最終使學生有所發現和創造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倡導研究型教學就是要求這種研究性教學既體現在教學的目標、組織、內容、過程、方法等方面的設計之中,也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活動的創新上;同時鼓勵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即突出學生主體,強調問題中心。具體在課程的講授、課堂討論、作業訓練、考核等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都有相應的要求[4]。
教學方法不是目的,但最恰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方法多樣化的群集優勢,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使“基礎”課教學鮮活起來,真正能夠讓學生入耳、入心、入腦,從而發揮“基礎”課的育人功能。
根據“基礎”課教學內容,合理運用以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教學內容、聲音、文字、圖象、動畫等的有機融合,為學生營造出直觀、生動、形象、逼真的學習環境,擴大了教學時空,改善了教學環境,有助于提高課堂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以下教學手段,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選播優秀影視。比如在第二章愛國主義的教學中,可給學生放國慶時中央電視臺節目視頻,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百年中國是如何從屈辱走向崛起的。在學習“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這一章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今日說法》、《法治》等相關視頻。
(二)共賞音樂、詩歌。如講理想時,放《我的未來不是夢》;講愛情時放舒婷的《致橡樹》。通過音樂、詩歌能引起山的情感同鳴,調動學生的情緒與積極性,使學生以更直觀的方式去理解課本中理論知識。
(三)插入生動圖片。如在講授第五章《尊重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中,可選用一系列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行為的漫畫,特別是針對大學校園中學生的不文明行為的圖片,讓學生自己逐一對照,檢查自己究竟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不文明行為,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把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言談舉止、生活方式、審美品未味甚至價值觀念,真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為更好地實現“基礎課”的課程建設,考試改革也必須相應跟進。所謂考核方法的全面化運作,就是結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形成了平時和期末相結合、理論提高和實際表現相結合、口試和論文相結合、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的“四結合”考核方法,加大了平時考核的力度,加強了對學生的全面、動態的考核,突出了過程性考核的要求,促進了學習激勵機制和知行合一評價體系的建立。“四結合”考核方法可以具體體現為:
(一)平時和期末相結合,建立科學的考試系統。傳統的“一錘定音”的考試形式并不能真正檢驗“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可以采取平時和期末相結合的考試形式。平時考試應包括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課堂互動的表現、小組辯論、讀書報告、調查報告、綜合考察等多種形式;期末考試的形式可以有多種,如筆試、口試、論文等;嘗試建立試題庫管理系統和考試系統,命題體現科學性,難易適度,考核點分配合理,考試內容多元化(要能體現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從這三個維度去命題)。
(二)理論提高和實際表現相結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評。考試內容除了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還包括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后所內化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考試內容應分為主觀題、客觀題和案例分析題。其中客觀題應重視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考核,此部分應占總分數30%左右;主觀題主要測試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此部分應占總分數的30%左右;案例分析題以考核學生認識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此部分應占總分比例40%左右。實際表現的考核比較復雜,主要體現在校園生活中方方方面面,需要輔導員地參與與廣大學生的相互評價。
(三)口試和論文相結合,制定科學的“基礎”課成績評價標準。考試成績體現的不再是死記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質、知識的綜合體現,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平時考核通過系列活動和論文等評定成績。期末考試通過口試(知識競賽、分析綜述、時事評述),考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實際運用能力(即思想政治方面的現實情況)記入成績,使學生不再只注重期末背題,而是要注重教學全過程。此外還應注意改革評分方式,淡化分數,實施實質性評價,成績可按優秀、良好、一般等五級制度評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開卷和閉卷相結合,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考查。學生要想獲得優秀成績,只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并具有初步創新能力。“基礎”課考試應改變分數第一的傳統思維,注重能力評價,采取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的形式。閉卷考試考查的主要內容即使需要大學生掌握的道德與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更多體現的是知識考查。開卷考試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基本理論的綜合運用、分析能力,更多體現的是能力考查。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三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三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