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公共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是各種教育資源的簡單分配,而是有限的教育資源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進行分配,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系統目標為取向的一種社會行為。目前我國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還存在著一些偏差,因此,完善其優化配置必須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公平合理兼顧質量與效率原則、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原則等。本文最后就教育資源優化的途徑進行了探討,以提高教育資源的運行效率。
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增長,特別是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擴招政策以來,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卻有限,這使得教育承受著日益膨脹的社會需求的壓力。如何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配置也成了各學校首要的事情。事實上中國教育系統內部已經開始嘗試進行了一系列組織結構的調整,但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學校,其改革和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進行系統的研究。
教育資源是教育實踐所需的各種資源的統稱,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用于維持教育活動正常進行和維護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一切資源,包括有形的資源和無形的資源。所謂有形的資源主要是指人力資源特別是教師資源、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無形的資源主要指信息資源、市場資源和學校聲望等資源。
教育資源的配置,即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是指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某一教育系統的目標,對教育各要素在教育系統內部的合理配置與優化配置的問題。其目的在于使將國民經濟宏觀分配與再分配在教育領域內的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1、教育資源的總量投入不足。教育資源從籌集到使用經過了兩次分配。首先是教育部門將的資源分配到不同學校,即資源的宏觀分配;其次是學校將資源分配給學校內不同部門,即資源的微觀分配。教育資源配置的總量影響著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但由于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資源的宏觀分配這一步上就經常會受到忽視,使得教育資源的投入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比例不協調。
2、在教育資源管理方面,資源嚴重短缺但浪費現象卻很嚴重。首先,教育規模龐大,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進,高校招生人數每年遞增,這既為學校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學校的發展速度跟不上學校擴招的速度,而擴招的結果就是使得學校的教室使用緊張、食堂擁擠、教師人數不夠等,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不便。其次,存在著教育資源浪費的現象。目前學校內現行的管理模式使得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要表現在:物資管理模式缺乏科學的依據,資產閑置利用率低等。不只是學校內部,學校之間也存在著教育資源浪費的現象。隨著教育的快速發展,大學城的出現成為必然。建設大學城的根本目的是整合教育資源,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然而就目前來看,大學城中各高校資源互相利用較少,造成資源極大的浪費。
3、教育資源在不同層次、不同區域內分配不均。在2007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本教育政策。”,但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教育資源在城鄉、各區域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城市教育資源不僅在軟硬件上都優于農村,而且資金和人才都仍在不斷流向城市,使得城鄉之間教師質量、教學設備等方面差別較大。其次,由于我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條件等差異,導致了教育資源在各地的配置呈現不均衡的狀態,主要是東部地區占明顯優勢,中西部地區投入較少,有些地區的教學儀器配置水平甚至不能完全適應基本的教學要求,這極大的違背了教育公平。
首先,我國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規和政策,但總體來說我國的法律法規還是不夠完善,特別是相關的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政策的規定范圍不夠明確,使得學校遇到問題時會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只能處于被動狀態。其次,對教育資源配置宏觀調控能力不足。與學校之間會存在信息不對稱,很難收集到各學校充分的信息,不能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準確的而全面的調控計劃。是教育資源優化的主要責任體,必須全面切實的參與到教育資源優化的過程中才能提供高效的宏觀調控服務。再次,學校自身教育資源利用的觀念存在偏差。學校應該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然而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是學校整體的優化管理,而是各部門的“小農思想”管理。學校各部門之間明顯的本位主義和小團體思想,造成了資源的重復和浪費。
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原則能夠全面的反映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活動的本質和規律,是決定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在實踐中能否實現目標的關鍵。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所要堅持的原則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原則,并把以人為本原則作為系統的核心。
1、以人為本原則。這就是指教育資源的任何配置都必須以人為本。首先從理念層面上看,以人為本指的是針對學生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現代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實現其潛能的充分展現。學校要轉變傳統的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模式,努力讓學生的學習形式和學習內容更多元化,激發和調動老師和學生雙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求最大限度的實現該教育系統的目標。其次從技術層面上看,是指教育資源的“人性化配置”。就是在教育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始終都以人為中心,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點來設計和實施配置方案,使各方面都滿意。
2、整體性原則。任何系統及其系統元素的齊全程度是該系統運行效率及其系統目標實現程度的關鍵,因此學校在配置教育資源時也必須確保系統最基本的各種教育資源缺一不可。在學校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的任何行為都必須要圍繞著統一的目標——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而努力,因此要協調各環節的工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盡量做到公開化、透明化,并確保資源整體上的增值。
3、配置公平合理兼顧質量與效率原則。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在的宏觀調控之下,進行相對公平合理的調配,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化,為廣大的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同時,作為“社會公平”的維護者,在講求公平的前提下,也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講求教育的質量與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投入,獲得最大最優的教育效果。
4、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原則。教育與經濟基礎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教育結構內部變化發展的趨勢和改革方向;同時,教育結構的合理,也會促進經濟結構的改革和完善。所以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應該與經濟結構相適應。這就要求學校在堅持自身發展方向的同時,以為社會服務為目標進行教育資源的配置。學校可根據國民經濟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和學校辦學層次定位,對學校的教育資源有方向有目的的進行合理配置。
1、加大對各地區義務教育的投入比例。基礎教育是公共教育的主要內容,其公共效益大于其他層次的教育,但這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的薄弱環節,因此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重點應該放在基礎教育上。中央和各級應加強對義務教育相應的投入比例,為全體的義務教育內的學生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務。各級特別要加強農村邊遠地區的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確保這些地區的義務教育能夠獲得基本的保障。
2、結合各地的實際狀況,對教育事業作出不同程度的調整。我國是個地域差異較大的,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使得教育發展也出現了不均衡。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首先,對農村教育問題給予了很大的關注。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其次,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對我國中西部地區,投入更多教育經費的同時,還認識到各地區不同的發展狀況和地域特點。對于中西部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教育,不能只是向學生傳輸單純的理論知識,而必須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目標和形式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學生在學習時獲得一技之長,為社會所用。
3、要對教師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因為教師資源是促進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和教育均衡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邊遠落后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教師要加強培訓,提高其素質和水平;建立補償機制,提高生活條件相對落后地區教師的待遇,推行城鄉一體化的基礎教育,落后地區教師除了和城市同一級別的教師統一工資標準外,還有額外補貼;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各地區的教師流動機制,要有意識的引導城市和發達地區的一部分高質量的教師補充到農村地區,從而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和保障機制,這是使師資力量達到相對均衡狀態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1、完善學校的用人機制,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資源。首先,建立更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學校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并積極引進各種優秀人才,同時建立競爭制度,完善教師的獎懲制度,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打造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其次,對學校的行政部門進行精簡。加強對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行政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對于臃腫的機構進行精簡和改革,提高行政部門的工作效率。
2、加強學校物力資源的管理。首先,要正確認識各部門所配置的資源。這是進行學校物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在改革和建設中做到合理配置,取得最大的效果。其次,建立健全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學校由于機構較龐大,資源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浪費和資產閑置現象,只有建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在以不降低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一次性物質消耗和補償性消耗,并對學校各部門所需的資源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正。
3、加強學校教育經費的管理。我國的教育資源配置一般是由公共部門來承擔的,由壟斷供給,這給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學校應該打破封閉的管理模式,與企事業組織之間開展協作,通過多渠道分擔學校的教育成本。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偏低,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機制,適當減少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同時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將企事業單位和私人部門引入高等教育機構,在保證高等教育有效進行的同時,將剩余教育經費投入到義務教育中,從而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
教育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必須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目前,由于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使得教育資源的配置顯得由為重要,我們必須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使得我國的教育事業能夠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
豍劉義榮,彭宇飛.我國高教園區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以江蘇省為例.學術交流,2008年10月,總第175期第10期.
豎王根順、莊薇.均衡教育資源問題探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35卷,第5期.
豏郝路軍.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當代教育論壇,2005(12):73-74.
豐王偉清.試論教育資源配置的行為規范.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第33卷.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