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在學習作文的過程中總是覺得無話可說,即使寫了,內容也很陳舊,似乎都是曾經說過、寫過的。久而久之,對作文也就產生了厭煩情緒,這無疑不利于教學。誰不喜歡美?誰又不喜歡快樂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努力讓學生發現美并從中獲得快樂,是作文教學的一個很好的支入點。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對美的發現。”可以說,美無時不有,美無處不在。
愛美是人的天性,從搖籃曲中露出甜美笑顏的嬰兒到“釣勝于魚”的老翁;從古代的“鋤者啟其鋤”的農夫,到奠定神于維納斯像前的學生,都足以證明: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欣賞美伴同每一個人,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類對美的追求越來越強烈,人類對美的需求空間越來越大,美,更是像磁石般吸引著每一個人,美,像四季的鮮花使我們文學的殿堂更富有生機和情趣。因而把美移入作文教學之中,并使其發揮效力,以我手寫我心,走進美麗王國,打造美的天堂,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如何將美移入教學,移入寫作?形象地說,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尋找并開辟出美的樂園,讓學生去發現、認識美;再將學生帶入美的樂園、美的天地,教會學生慢慢去感受美;最后用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美的材料建造美的殿堂,具體做法如下:
受年齡的約束,學生的閱歷和感知美的能力有限,決定了他們對美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單一的,他們的頭腦中往往只留有具體可感的表面美的現象。例如:他們只欣賞靚麗的外表而忽略善良的內心;只欣賞鮮花而否定枯葉;只贊美樂曲的悠揚,卻忽略了勞動號子的雄偉;只崇拜明星的瀟灑風光而無視農民的淳樸善良。
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視覺中接觸的事物都會給人以美感,把學生帶出教室,延伸美的空間,擴大美的天地,盡收眼底的都是美。
雄奇的山峰,廣闊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的深思,朝暉夕陽,寒來暑往,花開花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的遐想。
夜忘星空,概收宇宙廣闊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哪怕只寫流星,也會想到“不要追求短暫的閃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輝”;靜聽蟲鳴,驚嘆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力量的無窮;看到普遍的小草會想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延伸的泊油路,給人的是線條美;起伏的山峰,給人的是參差美;軍營中的方陣是一種整齊美;藍天中的白云是一種襯托美;街心雕塑,那是一種形象美;金秋的田野,是一種色彩美;飛奔的車輛讓人領悟到流動美;新建的大廈給人一種變化美;更讓人感覺美不勝收的是一幅幅生活圖景,仁者見仁,智者見水,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意境美。
面對眾多異彩紛呈的美,有的易于發現,有的不易發現。教師就應在這時引導學生去經歷、挖掘美。其方法是多角度分析觀察事物,尋覓有價值、有意義的方面。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一文中通過凌晨四點從旅館中醒來時發現海棠花未眠而感悟到一種哀傷的美,大詩人蘇軾也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方燭照紅妝”(《海棠》)。還有李商隱有詩云:“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且看紀伯倫的《美》(節選):
請贊揚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軟,頸項如象牙似的白皙,長發同夜色一樣黑,那受贊揚已感到快樂的只是美。
請你們把軀體當圣臺,奉獻給善行;把心靈做祭壇,對愛情膜拜頂禮,那么為這種虔誠而獎賞你們的恰是美。
例如學生觀察秋天的片片落葉,這種美就不易被發現,許多學生認為它只會給人帶來秋的蕭瑟、凄涼,沒有美可言。教師可以去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落葉從樹枝落下時在空中旋轉,讓他們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學生也許就會慢慢地用心去觀察,秋風中飛旋的落葉會給人一種流動美,一種靈動、飄逸美,進而學生又會進一步發現落地一瞬間有一種輕盈的悲壯美。落葉歸根,學生會想起,落葉不是無情物,讓作者更護花的一種奉獻美。這樣一來,在發現美、挖掘美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自然而然地就將學生帶入美的殿堂。
習習微風,給人帶來柔和的靜美;陣陣濤聲,給人帶來深厚的動美;洶涌的海潮送給人雄壯美;齊鳴的天籟讓人領略交響美。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居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而生活就應該是多彩的。”總之,只要你走進生活,美都會向你襲來,有時只是不肯動一動自己的感官,致使美的東西在他們的眼前溜走。因此,引導學生多聽一聽,聽聽自然界的音響;聽聽街談巷議;聽聽國內外的重大新聞;聽聽社會的呼聲……讓學生發現美,使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靠大自然的魅力,靠生活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欲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能力。大千世界,事物都以不同的形態、不同的方式呈現著美。鮮花給人的是外在美。無論從形態、色彩、氣味都會給人美感。樹根也許從外表上無法尋到可取之處,但細細體味,它在泥土中不斷深入延伸,默默地、源源不斷地將吸收來的水分、養分送給干、枝、葉。這又是一種內在的美。由此產生聯想,聯想到一種精神、一種品質。對于一些不易發現美的事物,教師應啟發學生品味、感受。
例如走在馬路上,踏著唰唰作響的石子,教師讓學生感受一下腳下,比較一下土路,拾起一塊石子觀察它的外表,品味其內涵……于是學生寫道:“有人贊美路的平坦,缺無視于鋪路石的奉獻。鋪路石,沒有雨花石光潔的外表,更沒有色彩斑斕的花紋,也許從未有人把它拾起過,也未曾有人打量過它。而它卻總在千萬人的腳下滾動,為的是成千上萬過路人的坦然……此文挖掘到鋪路石豐富的內涵,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內在美。
一位農村的學生家長來為學生送錢,這可以說是件小事,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體味,從中感受這一情景,這一樸素美;樸實的語言帶有一種濃郁的鄉音美。尤其是家長那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是慈愛與期望交織的美;手中握著的皺巴巴的為數不多的錢——分量很重,那是汗水浸泡過的,這一例簡單的動作蘊含著一種平凡而偉大的愛,一種言之不盡的美。
多想建立在多看、多聽的基礎上。教師應多帶學生走出課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有機會多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領略美、感受美。春天讓學生沐浴著春風,感受一下微風撫慰的感覺,接受暖融融陽光的照射。瞑目靜享,感受如何?(教師啟發)學生說出此時的感受。睜眼眺望,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入境:“同學們!我們周圍有探頭張望的小草,有睡眠懵松的楊茸,有嬌羞欲語的花蕾,有隨風搖擺的絲絳……”觀察學生是否悄焉動容。再讓學生聽聽潺潺的流水和鳥兒的鳴叫,悠揚的柳笛,咀嚼一下每一種聲音的韻味。遠的、近的、宏大的、細膩的,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這種美的感召下,學生便能迸發出一種寫作的激情,同時把體味美、感受美變成一種自覺行動。
生活中我們發現一個簡單的音符,一組平行線平庸無奇,可是經過作曲家的排列組合,變成了婉轉動聽的旋律;一些普通的畫筆、顏料、紙張,經過畫家的調和勾勒,變成了氣象萬千的畫卷;舉手投足,平常之舉,但經過舞蹈家的屈伸舒展,變成了儀態婀娜的舞姿……這些都足以證明美是創造出來的。因此,教師同樣能指導學生用普通的漢字創造出優美感人的文章來。
美是創造出來的,而創造美的方法是藝術。眾所周知,一個小品能使人捧腹大笑;一場悲劇又能讓人涕淚交流;一支優美的樂曲會牽動你樂感神經令你陶然欲醉;一副多彩的畫卷會吸引你的視線令你置身畫中,流連忘返……產生如此效果都源于藝術。藝術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把獲得的美的材料整理入文章。掌握寫作藝術并非易事,這就要求學生多寫。在練筆過程中,逐漸揣摩怎樣表達更好,怎樣表達更感人。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新”、“巧”、“活”這三個字上下功夫,即材料要新、構思要巧、手法要活。
首先要求學生練筆。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了美,感受到美,那就拿起筆來描繪它。如某名人指出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學生不斷從生活中捕捉“靈感”,每個學生都從不同角度去攝取自己愿意寫的題材。隨著生活的變化,學生觀察點也在變,因此,新的材料會源源不斷地從練筆的渠道涌出,學生寫作不愁“無米下鍋”了。
其次要求學生列寫作提綱,如果說練筆的過程是從美的王國取材的過程。那么列寫作提綱的過程就是為美的殿堂設計藍圖的過程,這也是建造美的關鍵。要設計好圖案,在于采眾家之長,即多寫閱讀提綱。天長日久,寫作思路通了,構思便做到了巧。
再次,不斷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要求語言美。練習用多種修辭去描繪事物;練習用不同的手法去反映事物;練習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表達情意。用一個形象比喻,就像用各種美的圖案來裝飾那美的殿堂,從而使之溢彩流光。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