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誠信是人的品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也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失信現象大量增加。該文分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失信現象及其危害以及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教育的措施。
誠信是人的品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也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我國歷來被稱為“信義之邦”,歷朝統治者和學者都非常重視誠信,把誠信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規范。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誠信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調節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系了秩序的穩定性。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走上了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中國的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與此相伴的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失信”現象大量增加,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我國傳統的誠信思想所側重的是對人際關系的調節,而對于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契約關系、經濟關系的調節則軟弱無力,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誘發了失信現象的大量增加,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1)經濟活動中的失信行為比比皆是。合同履約率低,據工商部門統計,目前中國每年訂立的合同約有40億份但卻只有五成的合同履約;債務量逃避債務,三角債問題嚴重,一些企業惡意拖欠客戶貨款或銀行貸款,欠債不還甚至成為一些企業的“共識”。致使三角債問題嚴重,銀行呆壞賬率極高;假冒偽劣商品滿天飛,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甚至身體健康。
(2)的失信行為大量存在。有些地方浮夸造假現象令人吃驚,“面子工程”大行其道,欺上瞞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愈演愈烈;有些部門決策主觀化、隨意化,政策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甚至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執法人員濫用權力,吃拿卡要,無利不辦事,有利亂辦事,腐敗想象較為嚴重。
(3)社會失信現象也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昔日嚴肅的學術、教育領域也出現大量的失信現象,假文憑泛濫成災,學術腐敗問題有增無減。
(1)失信行為制約著投資和消費的增長。失信行為的多發使銀行從效益和安全出發,只能把錢貸給一些股份制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很難獲得貸款,形成信貸領域的“馬太效應”;失信行為的多發同樣也制約著消費的增長,由于生怕假冒偽劣和虛假廣告,老百姓不敢放心消費。
(2)失信行為也破壞了一些地方的投資環境,制約地方經濟發展。失信行為使一些地區出現企業和資本大量外逃,經濟嚴重倒退,淪為信用惡化的“重災區”。由于不講信用,一些人雖然暫時得到一點小便宜,卻給地方經濟帶來苦果,嚴重破壞了投資環境,窒息了地方經濟發展。
(3)失信行為也給社會生活造成嚴重后果。失信行為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也必然沖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道德敗壞,虛偽泛濫,會對社會秩序產生嚴重破壞,給精神文明建設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通過以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失信”現象及其危害的分析可以看出,“失信”現象的多發已對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為此,必須強化誠信教育,在全社會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約束比法律約束的范圍更廣,效果更佳,道德約束的是人的靈魂,而法律約束的是人的行為。有道德人不需要法律的約束,法律約束的應當是那些喪失道德標準的人。誠信的道德理念并不是完全自發形成的,必須通過教育有意識的培養而逐步形成。因此,必須通過開展誠信的道德教育,汲取傳統誠信思想的精華,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理念。要通過教育,使人們明了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本準則,是成熟的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懂得“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為了利潤,必須首先信守道德,誠信就是力”的道理。
有了道德約束,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自覺誠實守信,道德缺乏強制力,必須建立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傳統的誠信思想之所以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由于缺乏制度的強制力。因此,加強誠信原則的制度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失信成本。造成我國失信現象嚴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失信成本低于守信受益。因此,應加大執法力度,根除失信者的僥幸心理,對違約失信行為制定更加嚴厲的賠償和懲罰規則,達到事前就能產生威懾失信行為的力量。
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缺失的深層次原因是改革和管理還不到位,雖然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取得了積極成果,但部門角色缺位、越位、錯位的現象仍然存在。正如有人所說:“是一個感染力極強的以身示范的老師,不論教好教壞,它總在以自己的楷模行為教育整個民族”。公務員之家。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當前依法行政的當務之急是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要按照建立“有限”的要求,按照“創造環境,民間創造財富”的市場經濟一般原則,真正落實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切實依法行政。
依靠技術進步構建誠信的技術基礎,加強科技防偽研究,培養更多的防偽專業人才;建立社會化的個人信用制度記錄個人的信用情況,信用號碼伴隨個人終生,與個人的就業、貸款、投資、消費直接掛鉤,使信用不良者無立足之地,以減少失信行為的發生。
我們相信,開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教育,只要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經過全社會的努力,就一定能夠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環境,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