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69(2012)03-0056-04中央一貫高度重視黨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訓工作,《2010-2020年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改革和發展綱要》的頒布與實施,進一步對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工作的戰略地位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也為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來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突出問題。為更好貫徹綱要,加強隊伍建設,本課題組立足調查實際展開對提高黨外人士培訓質量對策問題的研究。
課題組共發放720份問卷,實際收回有效問卷690份,有效問卷率為95.83%,調查范圍包括重慶市南岸區、江北區、巫溪縣等12個區縣,以及江蘇、浙江、四川、陜西省的5個地級市。
1.培訓目標。72.2%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目標的設置較合理,11.3%認為很合理,25.7%認為一般,2.2%認為較不合理。這說明培訓目標設置的合理性還有待提高。
2.培訓內容。一方面在培訓內容創新性上,58.7%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內容創新程度較強,僅13.9%認為很強,35.2%認為一般,還有5.7%認為較差,0.4%認為很差。另一方面在培訓內容的重復性上,21.7%認為基本不重復,3.5%認為沒有重復,還有16.1%認為經常重復。這說明培訓內容的創新性有待提高,重復度有待降低。
3.培訓形式。被調查者接受過最多的培訓形式主要有集中輪訓(68.7%)、專家輔導講座(67.8%)、學習報告會 (66.1%)、集體座談交流 (61.3%),對于選派掛職鍛煉和到基層單位任職或掛職,這樣以實踐形式開展的培訓活動很少,僅占26.5%和8.7%。
4.培訓方式方法。當在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方法,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課堂講授法(88.3%),其次是討論法(45.7%)、案例分析法(45.2%)和情景模擬法(37.0%),合作研究法運用的比較少。
5.培訓時間。 近5年來,被調查人員接受過的培訓時間累計超過一個月的73%,其中達3個月以上(含3個月)的33.9%,達2-3個月(含兩個月)的24.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被調查人員中,少于1個月的占了25.7%,甚至還有1.3%根本沒有接受過培訓,應該加強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普及力度。
6.培訓分級分類。64.4%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分級分類程度較強,3.9%認為一般,1.9%認為較差,0.4%認為很差。這說明現階段培訓有按照分級分類進行,只是還需要繼續加強。
7.培訓載體。在培訓載體調查中,選擇比重最高的是社會主義學院(59.6%),其次是統戰組織內部培訓(49.6%)、統戰部門(47.4%)和大眾傳播媒介(44.8%),此外,中國統一戰線.有效提升了黨外代表人士對培訓的認同度。85.6%的被調查者對培訓體系是了解的,39.1%是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培訓體系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14.2%不了解培訓體系,其中還有2.9%完全不了解,因此要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力度。
2.大力提升了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養的水平。主要體現在政治把握能力與參政議政能力的有力提升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把握能力上, 76.1%的人認為通過培訓加強了政治立場堅定性,72.6%認為能更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9.6%認為能更加嚴格貫徹黨的路線%能正確辨別國際、國內形勢。另一方面,在參政議政能力上,71.3%認為其把握了參政議政的權利和義務,69.6%認為明確參政議政范圍,64.8%認為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能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
3.有力推進了黨外代表人士實踐工作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組織領導能力與合作共事能力的持續提升上。一方面,在組織領導能力上,70.9%的人認為通過培訓樹立了其科學決策意識,68.3%認為提高了領導的藝術性,58.3%認為提升了應急管理能力。在合作共事能力上,76.1%認為通過培訓其能協調關系,正確處理矛盾,68.3%認為其善于團結同事,提高了辦事效率,還有71.7%認為培訓在積極吸納意見與建議,改進工作上起到了較大作用。
極促進了黨外代表人士道德修養的提高。主要反映在黨外代表人士的抗腐防變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兩個方面。首先,在抗腐防變能力上,73.5%人認為培訓堅定了其廉潔奉公的信念,72.2%認為樹立了嚴以律己的作風,70.4%認為能有效抵制和監督腐敗行為。其次,在思想道德素質上,84.3%的人認為其能做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及家庭美德上,78.3%認為培訓使其樹立了正確的道德觀,能維護統一和民族團結,68.7%認為其能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并積極維護公共利益。
1.培訓目標缺乏科學性。一是目標設置缺乏層次性,在培訓目標的設置上采用“一刀切”,無法科學、有序、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二是培訓目標的設置與中央統戰部黨外代表人才發展規劃相脫節,無法體現黨外人士培訓工作的戰略地位。三是目標設置與黨外代表人士發展需求相脫節,脫離了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的實際,影響黨外代表人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培訓內容創新性不足。一方面,理論教育為主,實踐鍛煉為輔,技能性、操作性方面的內容設置比例過低,并且在理論上依然是學習“三論”(統一戰線理論、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理論和參政黨建設理論)、“兩史”(派史和多黨合作史)、“兩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宗教觀),創新性不足。第二,培訓內容具有重復性。雖然培訓主體的教學水平各有特色,但培訓內容設置卻區別不大,既浪費了教育資源,又降低了培訓對黨外人士的吸引力。形式較為單一。當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主要采用的是集中輪訓、專家輔導講座、學習報告會、集體座談交流等以理論學習為主的培訓形式,忽視了對選派掛職鍛煉、到基層單位任職或掛職等實踐培訓形式的有效應用。這種以理論灌輸為主、實踐鍛煉為輔的培訓方式,由于在培訓后不能及時地組織代表深入實地調研、視察,常常會導致理論培訓與實踐發展脫節,直接影響了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效果。
4.培訓方式方法缺乏多樣性。一方面,在培訓方式上,主要是以培訓者為主導,采用課堂講授的方式,相比之下的經驗介紹、案例報告、情景模擬等方法使用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缺乏多樣性;另一方面,在培訓方法的使用上,較少使用研討交流、演講辯論、拓展訓練、合作研究等方法,使得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培訓者之間以及被培訓者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與交流,導致黨外代表人士在培訓過程中思維僵化、依賴性強,極大的影響著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地提升與培養。
5.培訓累計時間不足。一是在的宏觀層面上,規定培訓時間過短,導致培訓效果不能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的速度和黨外代表人士自身發展的需要。二是在各省市的微觀層面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黨外人士培訓累計時間沒有達到規定的標準。
6.培訓分級分類不明顯。首先,培訓對象的覆蓋面較窄,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沒有把大量的未任實職和未納入黨外干部重點培養計劃的黨外代表人士部覆蓋進來。其次,在培訓對象的選擇標準上過于關注政治因素,缺乏規劃性、長遠性。第三,忽視參加培訓的黨外人士的社會階層、行業,學歷以及成長背景,在培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培訓內容的選擇、培訓方式方法的使用、培訓目標的設置等針對性不強。
7.培訓載體建設有待加強。首先,社會主義學院的主陣地作用發揮不明顯,主陣地地位體現不充分。其次,各級行政學院、黨校作為黨外代表人士參與培訓的重要載體之一,尚未得到有效重視,未發揮其應有效用。再次,培訓實踐鍛煉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最后,多樣化多元化的培訓基地建設缺乏宏觀把握與科學規劃,導致了培訓載體的重復建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1.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的戰略地位認識不夠。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領導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沒有站在戰略的高度對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的成長規律和培訓的特殊性進行深刻的把握與研究,忽視了黨外代表人士培訓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黨外代表人士自身對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比較嚴重的“鍍金”思想和浮躁情緒,“培訓無用論”、“培訓吃虧論”、“培訓提拔論”等錯誤思想盛行。
、統一的規劃,直接導致了培訓過程的低效率、高重復建設。首先,黨外代表人士培訓體系內部各要素建設不足,直接影響了培訓結果的效益與效率。其次,黨外代表人士培訓體系內部各要素之間聯動性不足,缺乏良性互動與有效溝通,培訓體系的實施是一種僵化的管理,也使得培訓陷入了低效率、低效益、高重復的“兩低一高”的尷尬境地。再次,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實施流程規范性較低,各要素之間銜接力不足,較大的制約了黨外代表人士培訓質量的提升。
3.培訓制度體系不完善。一是培訓結果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培訓結果的使用與反饋不充分,不利于提升黨外代表人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影響培訓的進一步深化與開展。二是在培訓過程中,缺乏相應的交流研討制度,各地方、各部門以及黨外代表人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不利于培訓體系的動態管理。第三,定期培訓制度的不完善,降低了培訓工作的持續性與系統性,影響培訓效果的持續優化。四是實踐鍛煉制度的實施不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4.培訓組織領導不力。第一,領導機制建設不健全,各級黨委領導、各培訓主體之間權、責、利劃分不清,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缺乏統一、規范、有序的領導,使得培訓工作的開展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影響培訓效果的提升。第二,文化環境建設不足,在社會范圍內尚未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的社會氛圍,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地位、重要作用的宣傳與重視不夠,極大的削弱了黨外代表人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三,資金來源不充分,制約著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工作的開展,使得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體系無法落到實處。
一是將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領導工作的考核范圍,不斷提升其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二是充分尊重黨外代表人士,加大對其宣傳和動員力度,使其充分認識到提升黨外代表人士培訓質量的重要性。三是建立各級黨委組織領導、統戰部門相互協作和各級培訓主體具體運行的工作機制,實現培訓工作的統一領導、科學規范,在準確理解和把握中央統戰部規劃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和解決在提升黨外代表人士培訓質量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體系進行設計,不斷提高二者的契合度。
1.創新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內容。首先,著力構建較為完善的培訓內容體系。各培訓主體通過與統戰領域專家、高校等專業性較強的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在培訓實踐過程中不斷實現對培訓內容進行系統的整合與調整,提高培訓內容設置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其次,建立培訓內容選擇機制。各培訓主體通過定期組織座談會,了解來自不同行業、職位的黨外代表人士對培訓內容的不同需求,并積極組織各領域專家進行論證與整合,凸顯培訓內容的層次性、針對性。其次,健全培訓內容的更新制度。各培訓主體在培訓實踐中,要善于發現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發生的新變化,積極吸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過程中所提出的對黨外代表人士的新要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淘汰過時的、指導性不強的培訓內容。
2.實現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組織“211”模式的發展。構建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組織“211”模式,即:2個培訓主體,1個理論培訓輔助機構與1個實踐培訓鍛煉基地。這一模式要不斷發揮各級社會主義學院與各級行政學院兩個培訓主體的主力作用,積極引導高校、以及各類實訓基地在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中支撐作用的有效發揮。首先,合理定位各機構、各主體的職、權、利,加強培訓組織建設的層次性,繼續加強各級黨委加強領導作用,充分發揮統戰部門積極發揮牽頭協調作用,各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充分發揮協商作用,作為培訓主體的各級社會主義學院、各級行政學院擔負具體培訓職責與培訓任務,各高校、實訓基地充分發揮其支撐作用。其次,建立培訓協調機制,各培訓活動的具體組織者與實施者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善于整合培訓目標、培訓計劃、培育對象、培訓主體等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確保培訓活動建立在搜集資料、充分了解與把握黨外代表人士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再次,在合理定位各組織者、科學規范培訓活動實施流程的基礎上,依據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的特點,通過與各專業培訓機構
立合同關系,實現對黨外人士培訓的外包,創新培訓活動的組織形式。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對象的選擇機制。一是根據社會發展要求選擇培訓對象。各培訓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必須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黨外代表人士所處職位與承擔的具體工作,有針對性組織培訓,體現出培訓的層次性。二是根據工作要求選擇培訓對象。各培訓組織者要善于結合社會發展目標,積極把握培訓對象的工作實際需要,在充分、科學的理論與實踐論證的基礎上,有目的地組織培訓。三是充分調動黨外代表人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推進黨外代表人士自我完善與自我培訓。通過組織培訓對象進行自我評價,使其對自身有一個全面、綜合的了解,使其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促使黨外代表人士有針對性的參加培訓。
4.創新黨外代表人士培訓方式方法體系。一方面,在培訓方法體系的構建上,一是加強方法體系的科學化發展,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注重課堂講授法、情景模擬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合作研究法等傳統方法的綜合利用。二是注重實踐作用的發揮,通過建立健全實訓基地,不斷加強對黨外代表人士實踐能力的鍛煉,提升黨外代表人士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結果進行有效檢驗與改進。在黨外代表人士培訓方式體系的構建上,首先,促進培訓方式的綜合化發展,在培訓活動的組織實施中要采取開放式、聯合式、委托式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積極引入社會組織組織培訓,提升培訓活動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實現培訓方式多元化發展。其次,積極引導黨外代表人士加強自我培訓,增強培訓活動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再次,積極依托網絡等信息平臺,有效吸取現代培訓理論的新發展與新成果,結合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特點組織培訓,實現培訓方式的多渠道、多途徑、多樣化的發展,增強培訓活動的吸引力。
5.強化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結果使用機制。首先,實現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結果使用機制與黨外代表人士工作流程同步化,對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進行實時監控,及時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與反饋,依托評價與反饋結果及時與修正調整培訓計劃。其次,推進黨外代表人士培訓結果與黨外代表人士績效管理相結合,將培訓結果納入到黨外代表人士績效評價體系,加大培訓結果的使用力度,激勵黨外代表人士積極參加培訓,提升培訓活動的主動性。再次,依托信息技術,建設黨外代表人士培訓信息系統,建立培訓檔案,全面了解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信息,積極依托培訓結果,實現對培訓結果的動態化管理,改善“低效率、高重復”的培訓現狀。
1.建立筆記調閱制度。各級黨委要根據黨外代表人士理論學習的要求,統一確定年度理論學習要點,明確必讀書目,統一印刷下發學員理論學習筆記本,并在每年定期對學員的理論學習筆記集中、分層調閱兩次,并按筆記內容記錄的是否合乎要求、是否全面、是否認真,有無心得體會和調研文章作為衡量標準,按優、良、合格、差四個等級分別評出等級,填在黨外代表人士讀書筆記調閱登記表。其筆記在字數上要有明確的規定,在內容上要包含各次培訓的心得體會以及調研報告。
2.建立考核和培訓檔案制度。對參加培訓的學員個人信息、培訓班名稱及培訓時間、培訓科目、課時、作業、學習筆記、考試試卷、考核成績、體會文章以及考勤情況、班主任鑒定、培訓機構的意見等進行匯總、整理,登記造冊,逐人建立黨外代表人士學員培訓檔案,以便隨時考核。這些檔案一般以班級為建檔單位,凡屬培訓班檔案基本內容的均歸入本培訓班檔案,并且有專門的檔案管理人員和學員教育培訓卡。檔案資料要求具有專柜化、標簽化和專室化的管理和 5年的保管期。
3.建立培訓成果評審和管理制度。黨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訓評審與管理工作,應委托依托獨立的社會中介組織等來開展評價活動,建立獨立的社會化成果評價體系;注重對黨外代表人士團隊的綜合評價,注重對黨外代表人士實際貢獻的評價。
4.推進實踐鍛煉制度的有效運行。以任現職黨外干部和省市管黨外后備干部為重點,每年選派優秀黨外干部到中央、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同時每年選派一批年齡較輕、綜合素質好、發展潛力大的縣處級黨外干部到區縣掛職,分別擔任副縣(區)長或市直部門副職,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增長才干,完善黨外代表人士到區縣部門掛
5.建立提高黨外代表人士培訓質量的服務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各級領導與參加培訓的黨外代表性人士的聯系制度,通過座談會、通報會、談心會等形式來保持各級領導與參加培訓的黨外代表人物的聯系溝通,了解在培黨外代表人士對培訓工作的看法和意見建議,更要讓他們了解培訓的方針政策等內容。二是建立統戰部門對承擔培訓工作的機構單位、對在培黨外代表人士較集中的部門單位的定期走訪制度,通過走訪了解培訓機構的困難和要求,了解黨外代表人士所在單位的送培積極性及其工作困難,在掌握這些信息的基礎上,積極研究決策相應的解決措施。三是用適當的物質待遇吸引高素質的師資人才,探索引進和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培訓師資隊伍的工作機制,激發與調動參與培訓的師資人才為黨外代表人士培訓工作建設和發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他們在各級黨委、統戰部門和社會主義學院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發揮。
1.加強領導保證,建立提高黨外代表人士培訓質量責任制。一方面,對于工作的開展應該進行事先的整體規劃,具體落實和定期考核,并把考核結果作為一把手和分管領導政績以及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要加強全國黨外代表人士的隊伍建設規劃、選拔培養、相關配套政策研究的組織協調以及專項經費的使用管理。黨委組織部門要充分發揮“宏觀指導、組織協調、督促檢查”的職能作用,把優秀的黨外代表人士選拔到合適的崗位鍛煉。統戰部門應積極、主動的與有關部門一同,對黨外代表人士后備人選的成長給予更多的指導。各級社會主義學院、行政學院領導應認真履行職責,積極開展培訓教育活動。最終形成黨委統戰部門牽頭抓總、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培訓工作格局。
2.優化組織建設,加強對提升黨外代表人士培訓質量的文化氛圍建設。各級黨委、要營造不斷創新、堅持探索的文化教育氛圍。各培訓主體要不斷以準確把握強化政治共識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參與能力為重點,不斷改革培訓方法,積極探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組織領導作用,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在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克服浮躁、探索求真的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積極宣傳、合理引導等方式在社會范圍內激發所有黨外代表人士積極參與培訓。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