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等為理論基礎,理論以開發和利用課堂中人的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作為基本動力,以班級授課為前導結構,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以短時、高效、低耗、愉快為基本品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統一。合作探究之所以能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2.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在學習者的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被明確化和外顯化了,學習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控。
3.在學習者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交流過程中,他們要達成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這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小組學習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合作學習的分組,即跟“誰”討論,則直接影響到討論的結果,不同的分組形式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了解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性別、學習能力等,將學生分為4-6人一組,讓智力水平、認知能力不同的小組成員在合作活動中相互激發,彼此受益,各展其長”。
由于小組成員中,各人的特長,愛好、性格、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在倡導“人人關心集體,個個爭做主人”的前提下,在完成一個共同目標時,我把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以4人一個學習小組(適當采取自由組合)為例:每組分為主持者——主持合作工作的進行,檢查組員完成任務的情況;總結者——負責把合作學習結果進行記錄整理;提問者——組建交流時,對其他小組的結論提出異議;發言者——負責組間交流時確保每一個學生盡責完成任務。各小組成員督促、檢查、記錄小組的學習討論情況,使每名學生樹立參與意識,增強自理、自立的能力。
為了以團體成績作為評價小組成員進步的標準,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小組目標確立就居于首位了。教師首先會要求各小組制定好小組的總體目標,小組成員的個人理想目標,并提供2—3條行之有效的實施措施,讓小組成員間有一個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平臺,從而營造出一種在語文學習上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更為自己的數學教學的有效達成奠定基礎。
教師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組可供選擇,并有一定針對性,便于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課后學生可以通過直接學習或通過網絡進行學習資源、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的交流和共享、或共同開展各種專題的數學課外活動等。
教師可將新信息設計成一系列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出各組的方案和任務,,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創設一種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局面。
小組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技能的重要環節,要求各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共同完成目標要求。學生先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見解和認識為基礎,在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時與同伴展開交流、溝通直至相互接納而自然達成共識。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以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多做引導工作,要巧妙地把自己和學生個人和小組行為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從而激活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勵各組之間資源共享、公平競爭。
如果經過合作探究后,小組仍未能完成意義建構,應分析失敗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組員分工不合理,相互間缺乏溝通,合作意識差,優勢沒有互補;個體沒有一定獨立思考的時間就匆忙討論;遇到困難和分歧較大之處,沒有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等。這時教師應給予引導和補充,直至完成意義建構。
各組主持人回報本組情況,組內成員可補充,組間不同意見可互相辯論。教師針對各小組合作探究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補救教學,以求當堂完成教學目標。評價時一要評價所學內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二要評價各組學習行為的效果。以各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總體考察,以各組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相比進行樣本考察。考察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
布置課外作業和課后合作探究學習任務,回到模式的第一步,進行下一循環的開始。這種循環結構突出合作預習的作用,將學生課外合作探究的學習納入教學計劃,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合作探究,這對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是很重要的補充。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