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準確地理解及靈活應用母語”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如今的高年級語文教學都偏重理解,零散的分析各篇文章,導致目的錯位。因此,從實際情況出發,要將學語文的重心轉移至語言靈活運用上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使得同學們在語言實際運用中得到語感,會學習,養成好的母語習慣,熟練基本的語文學習法。新大綱也著重強調了積淀、靈活運用,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則要在和教師、學友的母語交流中得到真實的發展。
過去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是按順序教,本人試著在中高年級教學過程中不按部就班,而是整單元的教。各單元文章編者都是把有共同點的文章組在一起的,據此,我找出各篇文章的共同點一起訓練語言。一個單元就是一篇課文,從單元人手,同學們先讀各篇文章,理解各自喜愛的內容,并提出疑問,看和本單元重點是否一致,把詞語句子段落分別組塊,同學們在這些塊里各抒己見得出共同點和不同點。如此一來,速度和效率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空間大了,少分析,重實踐.同學們在語言靈活訓練中過了把癮。
提出問題總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老師的提問是“核心”。“問”在課堂教學中舉足輕重,問又是一門藝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問得新,老師提問的角度要新,能讓學生很意外,能讓他們很愉悅地找出答案。如,我經常能問出讓學生們激烈爭論的問題,讓其辨認明確,辯論透徹。還有就是提出的問題要讓同學們能自由發揮,同學們能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渠道、層次來解答。一題多解、多練、多議。再者設計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在集合重難點的基礎上指點學生“說什么”,還要探究“怎么說”。
老師根據文章創設情境,讓學生表演、演示,身心投入地感悟、記憶、品味語言,情境設置和語言的訓練相結合為一體,快樂的學習語言。我常在課上設定一些情境讓同學們不知不覺中學會運用語言。學完了《鯨》一課,就讓同學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對鯨的習性和特點作自我介紹。當時一只小蝙蝠突然撞進了教室,飛不出去了,這回,學生的眼球都隨它上下翻轉,左右移動。所以,我就停止上課,索性給他們看個痛快。當蝙蝠飛出窗外后。學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課堂上,我就剛才蝙蝠怎么飛進來的,怎么飛的,最后怎么飛出去及同學們的表情、心理和對事情的見解讓他們暢所欲言,并有了意外的收獲:平時不愛表現的幾個同學也有了表現欲,課后還寫了生動活潑的文章交到我手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表現自己,需要自由寬松的環境。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密切相連。情緒處在積極狀態中,思維就不會壓抑,奇思妙想才會更多。美國小學生上課就不排座位,而是大家圍坐在一起,互相交流談話,也不會不許做小動作。我時而也采用這種課堂教學,方便交流和討論。還有,師生關系和諧是得到寬松氣氛的前提條件,讓同學們覺得老師和我們是在共同探索。課上,學生的奇思怪想的問題和回答,老師要保護、鼓勵,萬不能扼殺,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大膽敢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1.運用復述的形式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語言規范化;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學中,我常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課文或段落叫學生變角度換人稱或展開豐富想象進行復述,如《狼牙山五壯士》等。
2.在活動中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好動,好勝,抓住這一特點,讓他們在繽紛的活動中,在歡快的氣氛中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如:朗誦、講故事、相聲、小品、繞口令等。
3.糾正學生的語病。學生在說普通話時,常會有語病出現。有的學生一張口就“額”、“嗯”不斷。這說明他的詞語不豐富,邏輯性不強,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思維能力不強。老師應積極引導其克服諸如此類的毛病,首先教師的語言表達應成為學生的向往,無論和學生交流還是上課時都必須做到吐字清晰,用詞準確,表達有條理,語句精煉,以此感染學生。
向學科學習以外延伸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它的開放性,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也是開放式的。事實上,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言的。因此,語言學習,只在課堂上學是遠遠不夠的,我試著把它搬到校園里、社會上、大自然里進行。基礎訓練“聽話、說話”中有一個當小小導游的內容,在指導他們的基礎上,我帶領他們走了出來,來到校園里,用導游的口吻向同學們介紹校園。這樣既是對課文的實踐運用,又為習作訓練埋下伏筆。
總之,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應理論結合實際,這要求我們加大學生個體自由的語言實踐,引領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從而體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