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有文獻表明,在優秀手球運動員全年訓練中的某一階段還缺乏足夠證據來說明不同身體負荷之間的關系。為了探討超級聯賽中的手球隊在全年訓練周期中賽季前不同負荷之間的關系,研究對象為超級聯賽的球隊,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20.3±1.7)歲,參與測試選手的運動等級從一級到健將級。一般性和專門性運動能力水平通過教育學和生物醫學的方法進行評估。運動能力通過負荷逐漸變化的方式來評估。研究結果揭示了手球運動員訓練和比賽活動以及全年訓練周期中賽季前負荷量之間的有效性關系。訓練負荷適宜的分布應該如下:30%的有氧負荷,43%有氧和無氧負荷,12%無氧乳酸和大約15%的無氧酵解負荷。至于負荷的比率,要慎重考慮一般性和專門性運動能力的變化,這一點應歸因于心血管系統和肌肉工作的能量供應系統對練習的適應性改變。
球類比賽的特點是比賽行動帶有很高的強度、比賽過程中快速轉換、進攻和防守中使用各種各樣的比賽方法。所有這些都要求運動員不僅要進行很好的技一戰術訓練,而且要高水平地發展專項身體素質,以及善于將其表現于復雜的比賽形勢中。
培養高級手球運動員的必要條件是高水平發展速度力量素質。根據b·只·伊格納契也娃的資料,高級手球隊訓練過程要求使用有氧、有氧一無氧混合、無氧酵解和非乳酸無氧作用的負荷。作者指出,高級手球運動員的比賽活動建立在有氧無氧混合作用基礎上,心率在160~180次/mln,有時候達到200~210次/mln??墒窃诳茖W方法文獻中缺乏有關在高級于球運動員全年周期各個階段中不同方向身體負荷相互比關系的有依據的報道。研究目的
研究在高級手球隊(ckh@,奧姆斯克市)的基地里進行,有22名運動員參加了實驗,平均年齡(20.3±1.7)歲。運動員技術等級為一級運動員至運動健將。
在預研究過程(2009/2010賽季)中對訓練課內容進行了測定。與此同時借助于心臟監護儀“polar 810”記錄了運動員的心率指標。每個小周期結束時,從評價負荷方向的視角對實際洲練工作進行了分析,計算了各種方向負荷的百分比。在監督一訓練中周期的練習比賽中分析比賽活動時顧及到脈搏價,同時在2009/2010年賽季比賽中在分析比賽行動的基礎上探討了比賽活動效果。
在預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修正了手球運動員準備期的訓練過程,同時分析了2010/2011賽季的比賽活動效果。3研究資料和方法
為了評定一般工作能力和專項工作能力的發展水平既使用了教育學方法,也在實驗室和“田野”條件下使用了醫學一生物學研究方法。
為了評定身體工作能力,在實驗室條件下使用了定量負荷。受試者們在自行車測功儀上完成3個等級的負荷。第1級作為準備活動(心率110~120次/rain);第2級處于大強度區間(心率160~170次/rain);第3級在次最大強度區間(心率180次/mln以上)。第1級和第2級的持續時間為5min,第3級為2min。各級負荷之間的休息間歇為3 min。由此對工作的持續時間和工作的生理學脈搏價進行了標準化。測算了第2級負荷和第3級負荷水平上工作的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
為了評定專項工作能力,需要根據比賽活動的特點選擇測試練習,即在標準手球比賽場地(20 mx40 m)上的穿梭跑測試練習:20m向前加速跑和20m后退跑交替,40m最大強度跑。完成測試練習的總時間為50~60s。在休息日后的第一堂訓練課上進行專項測試,2人一組完成測試作業。在專項測試過程中記錄了安靜時、完成測試后和急速恢復后第10min的心率(借助于polar810心臟監護儀)和收縮壓。
為了確定生物供能指標和研究肌肉工作中的代謝過程,在安靜時、急速恢復的第3min和第10min記錄毛細血管的血乳酸濃度。為了確定血乳酸濃度,使用了德國“超易”(“supereasy”)生化分析儀,測算了無氧酵解的效果。為了評定機體的有氧率和氧化能力,采用了最大攝氧量值作為反映心臟一呼吸系統率的信息量最大的指標。
分析2009/2010年賽季準備期的訓練負荷發現,實際完成各種負荷的百分比為:32%有氧負荷(心率120~145次/min)、50%有氧無氧混合方
為了評定訓練過程的效果,在準備期開始(7月)和結束(9月)時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發現,到準備期結束時,在有氧一無氧混合制式(心率160~170次/min)下的身體工作能力的相對指標和絕對指標的提高都具有統計學意義,指標平均增長9%~10%。而無氧制式(心率180次/mln以上)下身體工作能力水平的提高則不大(2%~3%),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制約運動員身體工作能力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運動員生物供能可能性。因為完成任何形式的肌肉工作都與消耗能量聯系在一起,所以,為了解釋獲得的結果,對準備期開始和結束時的監督性測試中的生物供能指標進行了評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準備期中運動員的氧化可能性出現提高(依據最大攝氧量指標),具有統計學意義。在2009/2010年賽季準備期中運動員的無氧酵解可能性變化不大,因為在完成定量負荷時最高的血乳酸濃度的增長和無氧酵解的效果都未達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見表2)。為了評定心血管系統的工作使用了集成性指標hdpc(xin臟工作效果指數)。在2009/2010年賽季準備期中心血管系統工作中未出現本質性變化。
在接近于比賽活動(練習比賽)的條件下曾發現,在陣地進攻時運動員的脈搏提高到160次/mm。要是出現了被反擊的形勢,那么運動員被迫迅速撤回自己的半場,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的心率提高到180次/min。在某些情況下記錄到個人指標達到208次/min。
在研究進程中,對參加俄羅斯錦標賽的高等級男子手球隊的比賽活動效果進行了評定。在分析比賽活動效果時考慮到運動員完成的比賽行動總數、陣地進攻和快攻行動次數、各個位置上打門的效果、失球次數。測算每一個運動員的“事故系
為了揭示比賽活動效果與身體工作能力和生物供能指標之間的聯系,進行了相關分析。發現比賽中傳球總次數與心率160~170次/mtn情況下的絕對工作能力(0.93)和相對工作能力(r=0.79)之間,在傳球總次數與次最大強度制式下的工作強度(r=0.79)之間,在“事故系數”與有氧一無氧制式(r=0.74)和無氧酵解制式(r=0.66)下工作能力之間的相關系 數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混合制式和無氧制式下具有很高身體工作能力指標的運動員在比賽活動條件下具有很好的表現。
這樣一來,高級手球運動員的比賽行動是十分復雜的速度一力量方向行動的綜合,而這些行動是在混合制式和無氧制式下完成的。應當承認在手球運動員比賽活動中無氧酵解的保障機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手球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應當對無氧酵解方向的負荷給予足夠的重視。正是無氧酵解性質的負荷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提高運動員訓練程度水平和專項耐力,雖然有報道說發展手球運動員的專項耐力應當主要使用有氧一無氧混合性質的負荷。我們假設,在現代條件下修正高級手球運動員訓練過程的方向應當針對提高無氧酵解方向負荷的比重,同時降低有氧一無氧混合方向負荷的比重。
在2010/2011年賽季中,在對高級手球運動員訓練過程進行修正后,完成的各種負荷的百分比為30%為有氧、43%為有氧一無氧混合、12%為非乳酸無氧和15%左右為無氧酵解方向的負荷。
根據2010/2011年賽季準備期開始時和結束時在實驗室條件下的測試結果發現,在不同脈搏制式下的絕對工作能力和相對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統計學意義。應當指出,一數”,這一系數是指失敗的技一戰術行動次數占技一戰術行動總數的百分比。般工作能力平均提高了20%,而次最大強度制式下的工作能力提高了10%。
負荷作用總的方向最充分地表現在工作中出現生物供能變化的數值和特點上;所以,為了評定訓練過程的效果,我們使用了一系列生物化學指標,用以反映作為對施加負荷的應答,在運動員機體中特殊變化的特點。
眾所周知,在完成一定身體負荷后血液中乳酸濃度的變化與運動員訓練程度狀態有關。根據血乳酸含量的變化確定了機體無氧酵解的可能性。在2010/2011年賽季準備期結束時,在運動員在自行車測功儀上完成定量負荷時發現,與2009/2010年賽季相比,最高達到的血乳酸濃度具有下降趨勢,雖然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程度。血乳酸濃度的降低作為對定量負荷的應答,證明提高了訓練程度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可信地提高了次最大
在2010/2011年賽季準備期中機體除了提高無氧酵解可能性以外,也較大地提升了機體的氧化可能性,最大攝氧量指標平均改變15~20%。獲得的結果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多次重復負荷后出現的疊加效應不是若干次即刻訓練效應和延續性訓練效應的簡單累加。每一次隨后的負荷作用于前一次適應性效應,并且可以改變它。要是累加的訓練效應導致了增強機體中的變化,那么這就是正面作用。在完成無氧酵解方向負荷時增強了合成atp的無氧途徑的可能性,這將導致較大地生成乳酸。在工作肌中,由于增強了無氧酵解而生成的乳酸在機體中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消除。一部分(60%)工作時生成的乳酸在有氧條件下得到氧化,生成碳酸氣和水;一部分(20%以內)在糖再生過程巾還原成糖元;其他部分被用于重新合成氨基酸,而只有較少部分(5%~7%)隨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我們都知道,要是在恢復時完成適中強度的練習,那么工作后消除乳酸的速度明最加快。為了激活氧化一磷酸化過程,在無氧酵解方向訓練的結束部分中讓運動員完成適中強度的動態練習(心率為120~130次/min以下的跑、快走),既有助于提高機體的無氧酵解可能性,也有助于提高有氧可能性。已進行的研究再一次證明,使用無氧酵解方向的負荷不僅導致發展速度力量素質和速度耐力,而且為完善有氧耐力建立了生物化學基礎,已進行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在準備期中增加無氧酵解方向的負荷量至15%以內,有助于提高無氧酵解途徑生成能量的可能性,同時在心血管系統的工作小引起了以下變化:可信地提高了在各種制式下心臟工作效果指標。這可能與利用乳酸作為心肌工作的能量基有關。
在完成專項測試時心率指標處于170~180次/min,這證明了在次最大強度區間完成了接近于極限的負荷。根據動脈舒張壓和脈壓指標揭示了在完成特殊負荷時存在可信的差異(見表3)。依據許多專家的意見,隨著訓練程度的提高,對負荷的脈搏反應出現下降。這樣一來,在2010/2011年賽季準備期結束時,在完成極限負荷時運動員心血管系統的工作緊張度出現下降,并更為節省。在極限工作中乳酸出現更多的堆積,證明了具有更高的訓練程度水平,這與無氧酵解能量保障機制的容量,與在恢復期中加快消除乳酸有關。5結論
在研究過程中,成功揭示了手球運動員的訓練活動和比賽活動效果取決于全年周期準備期中一定方向的負荷量。按照我們的觀點,下列負荷分配方案是最佳的:30%——有氧方向負荷,43% ——有氧一無氧混合方向負荷,12%——非乳酸無氧方向負荷和15%左右——無氧酵解方向負荷。在這樣的負荷對比關系下,由于心臟呼吸系統和肌肉能量保障系統工作中出現重要的適應性變化,因此,一般工作能力和專項工作能
除了在實驗室條件的測試以外,在競技運動實踐中廣泛使用評定在接近于比賽活動條件下專項工作能力的測試練習。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了動作的習慣結構和力量分配,符合比賽條件,所以,確定專項工作能力可以最客觀地反映競技專項中在機體中出現的適應性變化特點和運動員對完成比賽負荷的準備程度。為了評定手球運動員的專項工作能力水平,選擇在標準手球比賽場地(20 mx 40 m)上穿梭跑的測試練習:20m向前加速跑和20m后退跑交替;40m最大強度跑。測試在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賽季準備期結束時進行。在運動員完成專項測試時記錄了完成練習的時間,以及心臟呼吸系統指標(心率、血壓)和生物化學指標(乳酸)。
測試結果表明,專項測試的完成時間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2009/2010年賽季準備期結束時達到(53.46±1.32)s,而在2010/2011年賽季準備期結束時達到(52.13±1.22)s。專項工作能力指標的提高是在心血管系統和能量保障系統的功能狀態得到優化的背景下實現的。力都出現較大的提高。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