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承載著幫助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代使命。然而,由于當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實踐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之“應然”未能順當地轉換為教育之“實然”。因之,必須從提高教學整體認識、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師職業素養等方面采取有效舉措,以期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承載著幫助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理論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時代使命。盡管當前高校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和開展的與之相關的各項研究在實際工作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之“應然”未能順當地轉換為教育之“實然”,從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就尚未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功能。因之,審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現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原因,探討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舉措,是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實際工作者面前無法繞開的現實課題。
所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效益,一般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狀態與實際結果同其所承載的時代使命及其教育目標之間的重合程度[1]。高校不是一方孤立的凈土,教育實踐中影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對一名清醒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當前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師仍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授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只停留在一般化的范疇、原理的層次,由此形成了填鴨式的滿堂灌輸的局面,使原本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變成了一堆現成的結論和僵死的教條。單一的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視學生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難以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遑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化為追求高尚人生價值的自覺信念。因之,只有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用啟發式教學代替簡單的一味灌輸,才能滿足日益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目的和內容的要求,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承載的神圣使命。
其次,知識化的教育理念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育人功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砥礪個體全面發展、豐富自身素養的重要精神動力。即是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中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它是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堅定政治方向和提高自身德性水平的重要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南。然而,囿于知識化教育理念的偏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并沒有完全實現其“應然”的教育功能,突出表現是其教育教學的育人功能被遮蔽了。因為這種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化的教育理念固然能夠解決學生認知層面的知識傳承問題,然而它卻無法解決學生將理論知識如何升華為內心信仰并付諸實踐的根本問題。本來教書育人是教育的兩項基本功能,但我們必須明確:教書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書的目的,育人是第一位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化的教育理念舍本逐末,顛倒了教育兩項基本功能的地位和作用,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實踐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
再次,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主動參與性不強,創新能力不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存在的知識化教育傾向,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課堂教學和課堂講授為唯一形式,缺乏靈活生動的多樣性,忽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必然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不高,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并且對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不大,更難以起到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因之,變單一的教師講授為師生雙向交流,變被動式教學為主動式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是發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功能價值、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徑。
面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中存在著的嚴峻現實問題,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舉措,以期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提高教學整體認識。成功的實踐有賴于科學認識的正確指導。要取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各方面有足夠的認識。其一,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所揭示出的普遍的客觀規律的理論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的科學體系[2],它對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具有重要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意義。為此,高校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必須保障其所需的基本的人、財、物等教育資源;其二,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兩種錯誤傾向有清醒的認識,即一是如上所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化教學的教育理念,其結果是將原本有血有肉、豐滿充實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變成了干癟的概念、原理的詮釋;二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當作一場政治運動來對待,其結果是教學中存在的我說你聽、我教你做的表象掩蓋了實質問題的解決;其三,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對象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當代社會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一日千里,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使當代大學生的邏輯起點和歷史高度遠勝過上個世紀,其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學習興趣,對知識的接受方式都具有自身鮮明特點[3],加之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于務實,存在著多元化發展傾向。因之,針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對象呈現的一系列特點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也是不容忽視的。
其次,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惟一的教學模式,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學科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現狀,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應改變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方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分組討論和專題討論的形式。以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為基礎進行教學也可以采用。比如,針對由于西方對西藏拉薩“3·14”事件的歪曲報道以及北京奧運火炬在法國傳遞遭到無理干擾而激起全世界華人正義聲討的事實,我們組織學生進行“愛國更需要激情/理性”的課堂辯論賽,通過辯論,學生既對分子的丑惡行徑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又對愛國主義的內涵有了更加準確的領悟。實地參觀、生活實踐調查等都可以用于完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有效手段。此外,根據教學實踐需要,適時向學生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前沿問題,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
再次,豐富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不可能囊括生活世界中新鮮活潑的所有生動事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生活世界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以豐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內容,增強其時代感、生命感和立體感。教師可以根據國內外形勢的重大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把中國發展和世界重大問題充實到教學中,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人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這一教學內容時,結合醫學生的特點,我們發動學生廣泛查閱醫學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素養之于醫務人員的重要性,并撰寫學習心得,從而使他們明確精湛的醫技與高尚的醫學人文素養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對醫務人員來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這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育人功能。
最后,提升教師職業素養。教師是教學實踐的主體之一,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因之,教師的理論功底、教學水平、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起直接作用。只有具備一流水平的教師,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課程[4],因之,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系統中的活躍因素——教師的影響力也不可忽視。教師以自身良好的職業素養熏陶、感染學生可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們認為,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優化知識結構,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內容的深化成為可能。就目前教師的知識結構來看,還難以適應教學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師本身,而在于我國長期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對馬克思主義學科從整體上建設不足,過去只是分門別類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5]。由于現在的教材是從整體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和研究,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以自身良好的德性和高尚的馬克思主義精神境界影響帶動學生,激勵他們養成高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素養。
[2]張云飛.試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內涵和建設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25.
[3]楊紅,邱世緒.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改革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4):265.
[4]朱廷嵐,呂學芳.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3):54.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