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從替代計量學視角下對醫學與健康科學熱點論文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國內醫學研究人員以及醫學科技出版單位深入認識該指標,提升醫學研究成果的社交網絡傳播提供參考。方法以Altmetric.com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出版文獻AltmetricAttentionScore(AAS)排名前212位、學科分類為醫學與健康科學(MedicalandHealthSciences)的89篇論文(即熱點論文)作為研究對象,采用Excel2017與R3.6.0軟件對出版時間、刊載期刊、論文和網絡傳播途徑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89篇熱點論文出版時間為2017年7篇(7.9%),2018-01/0651篇(57.3%),2018-07/1131篇(34.8%)。Q1區期刊37本(86%),Q2區5本(11.6%),Q3區1本(2.4%)。62篇(69.7%)文獻來自Elsevier、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MassachusettsMedicalSociety、UnitedState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SpringerNature等五大出版集團。單篇文獻作者署名數為2~115人,中位作者數為20人;單篇文獻作者機構數為2~87個,中位機構數為11個。61篇(68.5%)為免費開放獲取文獻。非零社交網絡傳播途徑有11種,其中News、Twitter、Facebook是使用最為普遍的3種社交網絡傳播途徑,每篇文獻均有提及。結論替代計量學指標能夠快速追蹤在社交媒體引起廣泛討論的熱點文獻;醫學與健康科學替代計量學熱點論文具備發表于一流醫學期刊集群,作者合著特征明顯,多為開放獲取文獻,并在社交網絡中被多種社交媒體廣泛傳播等特征。
[關鍵詞]替代計量學;熱點論文;社交傳播途徑;社會影響力;醫學與健康科學
傳統的科技文獻影響力評價是采用引文計量學,常用指標有被引頻次、H指數、G指數等等,由于文獻引用需要時間積累,故該評價方法具有評價時滯長的缺陷。隨著網絡技術、社交媒體的發展,學術信息交流不僅僅局限于被引用,還包括被主流媒體以及博客、微博、微信、推特等社交媒體進行提及、評論和分享;基于社交網絡環境中學術文獻影響力評價的計量學(Altmetrics,又稱替代計量學)便應運而生。
替代計量學是通過對各種社交網絡途徑下的學術文獻傳播進行跟蹤、計量,廣泛、快速反映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它更多關注的是學術研究成果在線傳播和交流的廣度。隨著開放獲取的發展,對學術研究的瀏覽、下載、關注、轉發、討論以及推薦成為可獲取的數據,這些數據為評價科研成果的社會影響提供了新途徑和新視角,是對傳統文獻評價體系,如同行評審、引文計量評價的有益補充[1-2]。替代計量學為研究人員了解社交媒體傳播下的研究熱點提供了參考,同時出版商也可以通過該指標了解所出版文獻在社交網絡環境下的傳播熱度,全球知名出版商如Nature、Science、Elsevier、Wiley-Blackwell等[3]均已大力推行和使用該指標,在出版文獻首頁均會顯示替代計量評價結果,以供研究者以及研究機構及時追蹤社交網絡傳播下的研究熱點。然而,目前國內對于替代計量學評價關注度較高的僅僅局限于情報學專業研究人員[4-12],科研工作者以及出版單位對該指標評價體系以及特征了解甚少。
由于不同學科公眾關注度不一樣,其社交網絡傳播特點存在差異,對于醫學和健康科學其替代計量學視角下熱點論文有何特征,社交網絡傳播途徑有何特點,尚罕見報道。為此,本文以Altmetric.com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出版文獻AltmetricAttentionScore(AAS)排名前212位、學科分類為醫學與健康科學(MedicalandHealthSciences)的89篇論文(即熱點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出版時間、刊載期刊、論文和社交網絡傳播途徑特征,并據此提出提升醫學研究成果社交網絡傳播的可能措施,以期為醫學研究人員以及醫學科技出版單位深入認識該指標,提升國內醫學研究成果的社交網絡傳播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目前國際上替代計量學評價指標四大數據提供商,包括Altmetric.com、ImpactStory、PlumAnalytics和PLoS[6,13]。其中Altmetric.com擁有一套完整的算法體系,是將每種社交傳播途徑賦予不同權重加權求和得到每篇文獻的AAS[14];從2013年開始,Altmetric.com每年12月份會發布年度AltmetricsTOP100,追蹤對象為上一年11月15日至當年11月15日出版的學術文獻社交討論熱度。
1.2統計分析
采用Excel2017與R3.6.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出版時間、刊載期刊、論文以及社交網絡傳播途徑特征。
2結果
2.1出版時間
89篇文獻出版時間為2017-11/2018-11,其中2017年僅7篇(7.9%),2018-01/06有51篇(57.3%),2018-07/11有31篇(34.8%)。從該時間分布可以看出,Altmetrics能夠快速追蹤近期出版文獻的社會影響,這與傳統的引文評價指標如被引頻次存在明顯時間滯后不同,替代計量學指標AAS能夠快速追蹤社交討論熱點文章。
2.2刊載期刊特征
2.2.1聚集于一流醫學期刊89篇文獻全部來自美、英期刊,其中美國24本,英國19本,足以看出美英醫學期刊在全球醫學出版領域卓越的影響力。
出版文獻最多的前5位期刊分別是: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13篇)、TheLancet(11篇)、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9篇)、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PNAS,7篇)、JAMAInternalMedicine(4篇),其中前3位和第5位期刊都是醫學領域頂級期刊,第4位PNAS更是公認的世界四大綜合名刊之一,這些期刊都擁有極高的學術影響力;據JournalCitationReports,入選的43本期刊Q1區37本(86%),Q2區5本(11.6%),Q3區1本(2.4%);這些均表明高學術影響力的期刊更有可能出版高Altmetrics社會影響力的文獻,對于醫學與健康科學文獻來說學術影響與社會影響表現基本一致。究其原因,這與頂級學術期刊內容更具權威性、更易被大眾關注、接受和轉發有關。
3討論
目前國內尚缺乏度量中文文獻社交傳播影響力的評價工具,但類似的各種社交傳播途徑均已存在,比如各種主流媒體、百科、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工具,知乎、科學網、丁香網、豆瓣等社區論壇,具備進一步擴大科研成果網絡曝光度的條件,尤其醫學與健康科學相關領域研究內容由于與大眾健康密切相關,更易引發大眾關注,更易在社交網絡形成廣泛傳播[11-12]。
國內部分醫學期刊已經在主動開展相關工作,如《中華醫學雜志》率先在國內建立了源于論文的醫學科技新聞發布制度[17],部分醫學期刊已經建立了雜志的微信公眾號,但相關工作都開展得不夠深入,影響力有限。從科研工作者層面,很多研究者觀念還停留于學術交流僅僅局限于專業層面的交流,沒有必要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同時大部分國人由于性格內斂,還不習慣也不夠自信在各種社交媒體宣傳自己的研究,導致國內醫學研究成果的社交網絡傳播還非常有限。本研究通過對89篇醫學與健康科學Altmetrics熱點論文特征的分析,認為在替代計量學視角下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交網絡傳播尚需深度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①內容為王,加強醫學科技出版物學術內容建設。加強學術內容建設,提高出版物的權威性、科學性和公信力,是增強醫學科研成果社交網絡傳播的基石。從這89篇醫學與健康科學Altmetrics熱點論文的刊載期刊特征也可以看出,高學術影響力期刊刊載的文獻更容易獲得社交網絡上大眾用戶的信任和廣泛傳播。醫學期刊出版單位應將學術質量建設以及品牌建設放于首位,努力打造專科領域內的精品期刊,進一步強化期刊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②加大出版文獻免費開放獲取力度。讓更多的讀者能夠及時免費閱讀文獻是研究成果獲得廣泛社交網絡傳播的基礎條件。出版單位可以將審稿錄用的文章在雜志官網提前數字出版,供讀者免費閱覽全文;同時可以加入更多的機構知識庫平臺,比如中國知網、萬方、科技論文在線等,以便于讀者獲取閱讀。
③豐富出版物社交網絡傳播途徑建設。依托雜志官網,建立融媒體環境下的社交傳播矩陣,包括建設雜志APP,建立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賬號,及時推送出版文獻。對于即將到來的5G時代,視頻將成為最主要的信息表達方式,積極建設出版物的視頻號、音頻欄目,是以后擴大出版物社交網絡傳播的重要方向。國際大型出版集團,比如前文提到的SpringerNature出版集團都配置有專業的新媒體編輯、記者負責各種社交媒體傳播內容的制作和定期發布(Podcasts每周二發布)。
醫學出版單位還應根據各種社交途徑傳播的特點,對發布內容進行二次加工,比如微博信息應短小精煉,博客內容可以是全文,新聞稿則需提煉新聞點、表達通俗易懂,形成可以提供給大眾媒體的新聞通稿;微信主要面對大眾,需要對學術內容適度科普解讀,以便于受眾理解和傳播;手術視頻以及音頻資料則更需要請作者配合提供并進行專業制作。
④與主流媒體建立聯系,主動推送論文相關新聞稿。從這89篇醫學與健康科學Altmetrics熱點論文的社交網絡傳播途徑特征可以看出,主流媒體對出版內容的深度報道會進一步加深社交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國內醫學期刊可以借鑒NEJM對全球醫學記者開放的出版前訪問通道政策和《中華醫學雜志》的新聞發布制度,采取與主流媒體,比如健康報、健康界以及今日頭條等建立聯系,主動發送與刊載論文相關的新聞稿,為出版文獻拓展深度報道機會。
圖書館人員論文投稿刊物:《圖書與情報》始刊于1981年,由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科技情報研究所聯合主辦。自創刊以來一直以學術質量建設為核心,關注圖情業界的最新學術熱點與動態,注重刊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相融匯的科研學術成果,是一份圖情界非常有影響的兩棲類學術刊物。
⑤加強期刊微信公眾號建設。從Altmetrics熱點論文社交網絡傳播途徑特征可以看出,Twitter(相當于國內的微信)由于具有易轉發、傳播廣泛特征,對AAS貢獻最大。但目前國內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缺乏系統管理,更新時間不確定,宣傳力度不夠等缺陷,導致影響力微弱[18]。醫學期刊需要重視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對發布內容、發布時間進行制度化管理,專人負責,以期形成長效影響。⑥重視對多學科交叉、多機構合著、大眾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話題文章重點推送。多學科交叉如醫工結合的文獻以及多機構合著文獻,由于參與研究人員較多,會獲得更多關注和轉發,故傳播會更廣泛。對于大眾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話題文獻,由于受眾多,更應納入首要推送計劃。
參考文獻
[1]毛鴻鵬,張志強.Altmetrics研究綜述[J].圖書與情報,2015(3):134-140.
[2]遲培娟,陳挺,宋秀芳,等.基于Altmetrics指標識別的研究熱點對比分析——以生物學領域為例[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9(5):37-41.
[3]王睿,胡文靜,郭瑋.高Altmetrics指標科技論文學術影響力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21):92-98.
[4]劉春麗.Web2.0環境下的科學計量學:選擇性計量學[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4):52-56.
[5]曹麗江,周毅.基于元分析的Altmetrics指標與傳統引用指標相關性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8):49-53.
[6]閻雅娜,聶蘭渤,王靜.單篇文獻的引文計量指標與Altmetrics的比較分析——以ESI的HotPapers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8,37(3):100-107.
[7]陳慧琪.Altmertrics視角下期刊影響力二維評價方法研究——以國際圖書情報學期刊為例[J].情報探索,2018(1):42-48.
[8]趙蓉英,王旭.多維信息計量視角下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研究——以國際LIS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7):773-781.
[9]張抿,趙文華,孫保存.從編輯的視點探討科技期刊Altmetrics的重要性[J].編輯之友,2013,(9):41-43.
作者:茍莉1,陳一龍2,3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