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都在引導金融機構發展鄉村普惠金融,然而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基于農村供應鏈的金融產品處于起步階段,對銀行來說效率低下、盈利空間少,對客戶群體,特別是農戶來說貸款難、貸款貴。本文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農村供應鏈金融產品存在的問題,對核心企業主導型農村供應鏈金融信貸產品管理組織結構及職責、核心企業選擇指標進行了設計,并建立了整鏈風險評估和節點風險評估模型,創新建立了核心企業白名單信貸服務模式和供應鏈分級服務模式,以期為商業銀行設計核心企業主導型農村供應鏈金融信貸產品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供應鏈金融;信貸產品;商業銀行;核心企業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村變化翻天覆地,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新形勢下“三農”問題更加突出。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寫入黨章,充分說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2018年,隨著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編制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正式發布,中國農業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金融論文范例:供應鏈視角下的企業采購管理分析
作為新時期“三農”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作為重點,依托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來培育農業現代供應鏈主體,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農民生活富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上聚集的經營主體愈來愈多,資金不足的矛盾日漸顯現。尤其是小農戶、家庭農場等家庭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集體型的經營主體,由于抵押品缺乏、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貸款難,農業現代化進程不得不減緩。
1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農村供應鏈金融產品存在的問題
農業經濟發展有賴于農產品和金融的高度融合,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因此,助力鄉村振興,必須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以及鏈上的各個經營主體上。然而,傳統經營理念下金融機構開展“三農”金融業務,普遍存在盈利較低的狀況,原因如下。
1.1信貸風險大
傳統信貸管理模式下,信用評級主要以生產規模、抵押物價值、信用檔案等為依據。農戶、農業生產組織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金融機構很難準確提取到所需的信用評級數據,再加上缺乏抵押品和農業生產的不可預測性,導致對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的信用評級無法精準,信貸風險遠遠高于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等[1-2]。
1.2服務成本高
傳統信貸管理模式下,助農貸款金額小、筆數多、周期長、回收慢。為了降低信貸風險,針對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經營主體,金融機構只有通過現場考察、遠程核實、中介擔保、信貸保險等各種手段提高信用評級的準確性,并加強貸前、貸中、貸后的審查與監督[3]。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風險,但也間接提高了“三農”金融業務的信貸服務成本。風險防范難、服務成本高,致使相當數量的金融機構僅將普惠金融和“三農”金融業務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以壓縮“三農”金融業務規模的方式來爭取贏利空間[4]。
在金融機構看來,以“三農”為主的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普惠金融是雞肋,必須慎之又慎;在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看來,貸款難、貸款貴的現象并未得到根本改變。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領域,融資是薄弱環節。精準對接農戶、農企、農業產業的融資需求,通過融資模式的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信貸支持力度,已經成為金融機構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任務[5-6]。
2設計思路
以往的農村供應鏈金融業務,特別是信貸產品方面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盈利少、市場開拓不夠深,急需轉型發展。基于這幾個問題,應在設計農村供應鏈信貸產品時更加注重各方利益,總體思路應以多方共贏為基礎,利用“互聯網+”、風險捆綁等手段,實現銀行與企業、農戶共同發展。
2.1利用“互聯網+”降低前期運營成本
農村人口密度小,地形復雜且地域廣闊,按照傳統的銀行信貸產品服務模式,前期需要由客戶經理進行實地盡職調查,這就導致了單個信貸業務花費在路途上的時間、精力成本過高,而大多數農產品貸款利率低、金額小,導致實際盈利往往較少。基于現在互聯網以及“5G”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在設計農村供應鏈信貸產品時,將業務的全流程,特別是審核環節置于手機App或小程序等網絡平臺,結合基于核心企業的風險控制體系,將實地盡職調查轉變為線上盡職調查,以解決農村供應鏈金融產品運維成本高的問題。
2.2基于核心企業白名單的風險捆綁模式提升抗風險能力
在農村供應鏈中,上游節點主要為個體農戶或養殖、種植企業,受政策以及氣象條件的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不強;下游節點主要為商品經銷商,參與多條供應鏈中的銷售環節,在供應鏈中的長期穩定性不強。利用供應鏈中核心(龍頭)企業的旗幟效應,將上、下游各節點與之實現風險捆綁,增強供應鏈整體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具體做法:一是核心企業為其供應鏈上、下游節點進行信貸擔保,并向銀行提供白名單以及交易名單,對納入核心企業白名單的上、下游節點,核心企業需履行還款兜底的責任。
二是供應鏈上、下游各節點申請信貸服務時,由核心企業提供交易數據,或對交易數據進行審查,申請方通過線上平臺上傳身份證明、產業照片、定位等審核憑證。三是銀行對被擔保信貸服務對象,即核心企業提供的白名單,采取免實地調查的審核政策,加快放款流程,同時對信貸額度、期限等給予一定利好政策;對非白名單客戶,通過客戶上傳的數據、憑證核定信貸額度和期限,并納入風險管控。
3過程管理
3.1核心企業兜底擔保白名單管理對于核心企業信得過、長期合作的優質企業、個人、商戶,采用白名單管理模式,給予信貸服務“快車道”,采取客戶申請、銀行及核心企業雙確認的方式確定白名單客戶。白名單客戶可享受信貸服務快速審核、額度提升等利好政策。
3.2信貸服務申請管理客戶提出線上申請并上傳客戶貸款所需資料的掃描件或原件照片。商業銀行接到申請后,采用單人非現場調查的方式對客戶開展調查。通過該種方式,絕大部分貸款可通過單人非現場調查進行,省去了雙人實地調查的時間及成本,極大地提高了審核效率。
3.3放款、還款管理在系統審批完成之后直接向客戶發送審批通過通知,接到審批通過通知后客戶可直接支用貸款,省去人工放款流程??蛻舾鶕霞s,在還款日前將對應金額存入賬戶即可,若扣款日賬戶余額不足,商業銀行可通知核心龍頭企業,共同督促客戶還款。對于列入核心企業兜底擔保白名單的客戶,如存在逾期未還的情況,將由核心企業代為兜底還款,同時移出白名單。
4結語
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機構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再次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基于核心企業主導型農村供應鏈金融來設計商業銀行信貸產品,能夠有效地解決銀行端風險大、盈利低,農戶端貸款難、貸款慢的問題,為促進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5參考文獻
[1]梁興遠.供應鏈金融及其風險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2]張艷婷.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3]錢楓林,曹燦,浦徐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融資博弈分析:一個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2(3):52-55.
[4]賈彥樂.供應鏈金融在服務“三農”中的應用[J].現代金融,2008(4):29-30.
作者:任旻曦1張鳳1劉昊然2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