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是審計機關的法定職責。 每年的預算執行審計是各級黨委、人大和政府把脈經濟運行質量、調控經濟發展策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因此預算執行審計是審計機關的一項首要任務。 隨著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深入推進,審計機關應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堅持“增收節支、提質增效”的審計思路,以規范預算管理、增加財政收入、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績效、推進財政改革、防范債務風險為目標,促進財政資金提質增效。
一、市本級預算執行審計的思路和重點
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質量要求高、工作任務重,這是預算執行審計的顯著特點。 因此,為了進一步做好預算執行審計工作,審計機關應提前謀劃,充分進行審前調查,結合審前調查結果,確定審計重點,做到有的放矢,靶向發力。 以下四個審計重點可供參考。
一是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情況的審計監督。 重點關注財政資金分配辦法是否科學、分配過程是否公開、分配結果是否存在人為干預、對關鍵要素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約束,促進財政資金分配的公開、透明、科學,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政策引導性功能。
二是加強對非稅收入的審計監督。 非稅收入是國家財政資金,必須納入預算管理。 因此,加強對非稅收入的管理和監督不容輕視。 審計中,重點關注預算單位的非稅收入是否納入預算管理,是否及時足額上繳財政,是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等問題,通過揭露問題促使非稅收入管理進一步規范。
三是加大對財政資金績效情況的審計監督。 通過延伸調查重大項目進展及其專項資金情況,重點關注是否存在項目推進慢、政策預期目標未實現、資金閑置浪費、項目建成后效益不佳等問題。 審查專項資金使用效果,重點關注預算資金是否連年結余和使用效益不高的項目,深入研究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調減預算規模或取消預算項目的建議。
四是加強對財政轉移支付情況的審計監督。 審查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的建立完善情況和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情況,揭示和反映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功能定位不清晰、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安排具有指定用途支出、虛假整合專項轉移支付等問題; 審查預算經人大批準后是否在規定時間內批復分解下達,關注轉移支付預算執行和政策實施情況,有效解決資金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等情況,揭示和反映轉移支付資金未及時落地或未發揮其應有效益的問題。
二、提升預算執行審計質效的四點思考
(一)創新組織方式,強化統籌協調
面對眾多的審計對象,在審計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審計機關應嚴格按照“兩統籌”工作要求,統一組織方式、統一審計方案,積極采用嵌入式、“1+N”審計組織方式,打破科室壁壘,推動形成審計“一盤棋”格局。 建立“每周交流會”制度,定期聽取項目牽頭部門及配合部門各項工作的進展、及時研究討論審計發現的重大問題及處理意見、明確下一步審計重點和思路。
(二)推動政策落實,服務中心工作
審計機關需要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緊緊圍繞政策和資金兩條主線,以政策落實情況為抓手,以財政資金為切入點,達到“促政策落實、提資金績效”的審計目標,為市委、市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服務。
(三)運用信息手段,強化數據支撐
樹牢“數據先行”理念,以創新發展、科技強審為抓手,運用數字化審計模式,擴大全覆蓋審計工作覆蓋面。 建立數據分析模型,組成數據分析小組,集中分析出數據疑點,對數據進行人工篩選,找到數據之間因果關系、從屬關系等,再下發到各審計組進行核實驗證,讓“疑點”落實為“問題”,提升數據分析精準度和時效性,切實提高審計效能,助力預算執行審計工作提質增效。
(四)強化審計質量,扎實推進工作
成立督導組,負責對項目審計實施過程中的審計證據獲取及審計取證記錄、審計工作底稿編寫,審計現場組織管理、責任分工及質量控制,審計報告內容、格式、審定及發送,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等工作進行檢查、指導、督促,加強審計業務全過程控制,提高審計質量。
作者:廖艷紅 吳磊 田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