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脫貧不僅是經濟方面的脫貧,還包括文化方面的脫貧,且文化扶貧已逐步成為精準扶貧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文化精準扶貧除改變落后觀念外,還要提高扶貧對象的文化專業素質以及自我發展管理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基于此,文章以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作用為切入點,以貴州基層公共圖書館為例,分析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優勢,探究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推動文化精準扶貧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關鍵詞:文化扶貧;基層圖書館;扶貧方式
精準扶貧是指對于不同貧困區域和不同貧困農戶狀態,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扶貧對象采取精準的扶貧建設。這其中包含文化扶貧,文化扶貧包括文化服務、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產業發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通過文化扶貧,能夠切實提高貧困人群的文化知識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經濟及文化發展。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主陣地,應該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推動當地文化扶貧工作。
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扶貧主要是進行信息服務(信息扶貧),所謂信息服務,就是指圖書館在正常工作中所提供的深層次服務,如參考咨詢、信息開發、情報服務等。而和信息服務有著一定聯系的,除了有參考咨詢和定題服務之外,還有專題服務、知識服務,以及課題服務和知識咨詢[1]。通過這些服務能夠切實提高當地人民的文化素養,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一、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作用
(一)實現貧困地區信息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貧困地區文化貧困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獻信息資源缺乏。筆者通過對貴州省的縣級圖書館進行實地調研,發現越是文化方面落后的地區其縣級圖書館、鄉鎮圖書室以及農家書屋的藏書量越少,且大部分文獻信息資源集中在縣級圖書館,導致廣大鄉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難以直接利用。因此,作為中間層次的基層圖書館,縣級圖書館有義務以推動當地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己任[2]。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針對地方基層群眾實際閱讀需求,購置與收集文獻信息資源。筆者通過對一些縣級圖書館館長進行訪談和讀者公共信息需求的問卷調研發現:目前縣級圖書館的到館讀者以青少年、老年人和殘疾人士為主,也有部分縣城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這些讀者以閱讀文學讀物、農業科技、生活百科、養生讀物、少兒讀物為主;縣轄各個鄉鎮和村莊的群眾則很少讀書,他們比較關心流行小說、農業技術文獻、地方文化文獻。根據這些閱讀需求,縣級圖書館應有針對性地購買、收集相關文獻,并可通過讀者薦書等方式優化選書范圍。
二是推進總分館制建設,擴大直接服務范圍。據統計,貴州縣級圖書館僅有分館113個,而浙江則有911個[3]。分館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服務覆蓋范圍的大小。通過分館的建設,不僅可以爭取更多的文獻購置經費,還可以實現總館與分館之間,以及各分館之間的文獻資源流動,讓文獻信息資源活起來,充分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閱讀需求。
(二)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文化素養
提高貧困農民的信息素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通過宣傳欄、專題報告等方式,宣傳各類信息的重要作用,提高貧困農民的信息意識。貧困農民之所以貧困,究其根源在于眼界較為狹窄,認識不到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哪些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重要性。縣級圖書館可委托各級村民委員會和社區居委會在宣傳欄中張貼有關信息重要性的海報,或實地在網上舉辦信息意識的專題報告,用生動的實例告訴基層農民信息的重要作用[4]。
第二,通過書目推薦、專題講座、信息咨詢等方式,培養基層農民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組織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針對基層農民在信息獲取與組織方面的疑惑,書目推薦可以告訴他們哪些書籍價值較高。信息檢索的專題講座可以教會農民如何有效地檢索到所需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各類信息組織方法和軟件使搜集到的信息條理化,在農民遇到具體的信息問題時可通過及時的信息咨詢服務答疑解惑,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針對基層農民在信息分析與利用能力方面的疑惑,信息分析思維與方法的專題講座有助于農民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辨析出重要信息與實用信息。而農民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遇到實際的信息利用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線咨詢和電話咨詢等方式向縣圖書館館員提問,獲得較為專業的幫助。第三,通過與政府法制辦、村委會等合作,進行信息倫理方面的宣傳,凈化信息利用行為。
二、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圖書館擁有的資源,可以分為實體資源和虛擬資源兩大類,其中,實體資源主要指圖書館館藏的各類報紙、圖書、期刊、雜志等資源;還可以按圖書的語言種類分為中文類、英文類等資源。除此之外,圖書館還擁有大量的地方文獻資源,通過縱向觀察的方法能夠直觀總結各個產業的發展態勢,對資源開發及產業發展等方面有相當大的指引和推廣作用[5]。
虛擬資源(網上數字資源)即網上閱讀查詢專供的光盤數據資源等。數字化文獻在網絡的交流平臺上成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作為數字時代的圖書館館藏資源,既包括圖書館實際擁有的基于物權轉移的實體資源,又包括在使用中不發生物權轉移,圖書館只具有使用權的虛擬館藏。也就是說,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涵蓋了館藏中未數字化的以紙為介質的印刷型文獻、單機版電子文獻和館藏中已數字化的電子信息等實體資源,以及圖書館通過網絡途徑以協議或授權服務方式獲得的網絡數據庫或網絡信息等虛擬資源。
(二)平臺優勢
伴隨著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等重大項目,貴州基層公共圖書館作為這些項目的參與主體之一,其服務的觸角早已深入各縣市,尤其是貧困地區。現如今,貴州境內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建設均已完善且投入使用,隨著服務的不斷深入,新農村隨處可見村鎮(鄉)圖書館、農村(家)書屋等同類型的建設,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也能看到貴州圖書館的縮影。貴州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扶貧網絡已經覆蓋了全省的農村地區,這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搭配建立了良好的平臺,成為了精準扶貧的強大助力[6]。
三、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方式
(一)全方位推動文化扶貧的方式
1.借助書屋,創新特色文化活動首先,貴州基層公共圖書館定時和當地的農家書屋進行合作交流,如定期為當地農家書屋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文化素養;或者定期向農家書屋提供相關的圖書,充足其庫存,使當地讀者可以更好地接受相關的文化熏陶,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其次,開展“農家書屋與旅游相結合”活動,將農家書屋和當地的旅游資源相結合。
設立專項資金,將當地的農家書屋作為旅游景區的一項文化風景產業農家書屋,不僅具有傳統的閱讀休息功能,還可以開展相關的互聯網服務,例如在線閱讀、互聯網信息查詢等,從而為當地居民以及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務。最后,貴州基層圖書館可以和國家所推廣的“全民閱讀”進行合作,根據當地的特色,開展多元化的閱讀活動,從而改善當地的文化貧困現狀,提高居民的文化素養。
2.因地制宜,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對于不同地區人民來說,適合他們的勞動技能并不一致。對于貧困地區的人民來說,能夠擁有一技之長就能滿足其生活需要。因此基層公共圖書館,應根據當地貧困地區人民的實際需要提供相應的勞動技能培訓,如可以邀請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對貧困地區人民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發展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也可以選擇開展家政服務、計算機或者安全保衛等多種技能的培訓,從而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專業素質[7]。
3.多種渠道,加大文化宣傳力度當前公共圖書館在進行文化精準扶貧時,需要加強宣傳工作。第一,可以利用貴州基層圖書館調研組到基層進行調研時,開展相應的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宣傳,為當地居民講解開展該項活動的實際內容和目的,使當地居民對于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第二,貴州基層圖書館可以利用各種渠道,進行相應的活動內容宣傳,例如使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鄉村廣播等,將近期的活動安排進行告知,還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文章或者書籍。第三,可以選擇使用當地的空白墻面,制定專門的主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
4.聯手高校,整合優質圖書資源作為培養人才的專業基地,高校圖書館有比較豐富的館藏資源,并且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貴州基層圖書館可以和當地高校開展相應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建立特色資源,推動文化精準扶貧隊伍建設。第一,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吸納更多的志愿者,壯大基層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扶貧隊伍,共同協商,完成文化精準扶貧工作。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對貴州基層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專業業務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業務能力。第二,貴州基層圖書館共享高校的圖書館數字資源數據庫,可以讓更多公民接觸到優秀的文化資源。
5.利用網絡,進行平臺延伸服務進行網絡教育,是當前實現“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之一。圖書館利用網絡能夠為貧困山區帶去更加優秀、更加豐富的圖書資源,從而解決貧困山區圖書不足的問題。在通過網絡平臺延伸服務方面,貴州基層圖書館貴定縣圖書館做得比較好。首先他們開設了官網,可以查詢館藏,可以進行在線信息咨詢。
同時,他們還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上不僅有借閱信息、查詢館藏等基本服務,還將網絡閱讀鏈接到各類網絡報紙,還有在線學習公開課、熱門圖書推薦,以及有聲讀物進行聽書和部分學術視頻供讀者自學等[8]。筆者通過對貴州省縣級圖書館網站的調研發現,僅有威寧、大方、德江、道真、六枝特區等縣級圖書館有網站,但內容較為單一,功能不強。貴定縣圖書館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服務方面走在了貴州縣級圖書館的前列,有效地實現了網絡延伸服務,并且該館還針對殘疾人開設了盲人閱覽室,關愛殘障人士。
6.開發資源,提升數字信息品質在大數據背景下,基層公共圖書館借助先進的計算機設備、自動化系統以及網絡設備,可以更好地實現不同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和交流,為信息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利用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在建設和開發利用信息化資源的同時,公共圖書館還應重視數字化資源的質量,應對其品質進行嚴格把關,而不是一味地擴充數量。大數據時代,由于網絡的普及和上傳數據門檻的降低,信息化數據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態勢,在數量增多的同時,也充斥著很多不良信息。為了保障信息資源的高質量,公共圖書館必須進行嚴格把關,規范自我,不斷提升數字化資源的質量[9]。
7.協同社團,共同進行文化服務首先,縣級圖書館應該從資源與能力方面與相關文化團體進行對比,知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在協同服務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服務各有側重,圖書館的核心資源是文獻信息資源與館員的信息資源管理能力,文化館與文化站的核心資源是音樂、舞蹈等文藝活動的基礎設施與藝術人才的儲備。圖書館主要從事文獻信息服務,對讀者的工作與生活起到信息保障的作用。文化館與文化站主要從事文藝表演、文藝培訓與文藝創作等活動,起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藝素養的作用。
其次,縣級圖書館應從服務資源協同、服務流程協同、服務制度協同等方面加強與相關文化團體的協同合作[10]。在服務資源協同方面,文化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協同是主要方面。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文化館與文藝社團的文藝基礎設施資源,在文化扶貧實施中可相互補充,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如文化館與文藝社團在文藝表演、培訓與創作等方面,可能需要圖書館提供相關文藝類書籍、數字資源的支持,特別是在視頻、音頻資源方面需求較大。圖書館可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資源中的藝術資源為相關文化團體提供資源保障。在人力資源協同方面,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擅長信息資源管理與活動組織策劃等,文化團體的工作人員擅長文藝表演與創作等,需要雙方根據服務活動派出合適的人員組建工作小組密切配合工作[11]。
在服務流程協同方面,合作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時,文化館等通過精彩的文藝表演來吸引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而圖書館則需要借助聚集的人氣及時開展送書下鄉、閱讀推廣、政策宣傳等文化扶貧活動,以此提高服務成效。在服務制度協同方面,各類機構自身的服務規范要遵守,在不失去自身服務特色的同時,兼顧對方的服務規范。設計出文化活動中合理的服務制度規范,滿足協同各方的服務要求,實現協同機制的協調。
(二)文化扶貧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了解貧困地區群眾實際需求進行文化精準扶貧,最主要的便是文化。由于圖書館不能為貧困地區群眾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部分貧困地區群眾會出現配合程度較低的問題。在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時,貧困地區人民可能會因為新鮮感而有一定的積極性,但在新鮮感消失過后,便可能產生麻木感,甚至出現抵觸情緒。所以基層公共圖書館在進行文化精準扶貧時,首先要保障自身不會受到該種不良情緒影響,要堅定信念,和人民群眾多交流,了解貧困地區人民的實際需求,再根據其具體的困難和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活動[12]。
2.選擇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接納的方式目前基層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優勢,可以借助這個優勢開展各種活動。但是在貧困地區開展相關活動時,如果當地群眾不識字或者不喜歡看書,基層圖書館可以選擇播放電影或者播放錄像的方式進行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在當地群眾無法了解錄像影視中的抽象表述時,可以將其直接帶到田間現場,以參與演示活動的方式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基層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攜帶錄像機,將其所學的內容進行錄制,在之后定時進行回放,避免忘記。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方式較多,只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容易接納的方式,才能確保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效果[13]。
3.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學習的興趣
圖書館是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知識、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陣地,應充分利用有限的經費,將藏書補充對準讀者需要,同時注意兼顧貧困地區當前和今后的科研工作、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需求。采購人員要摸清貧困地區圖書館的圖書流通情況,掌握廣大人民群眾對圖書的需求,定期對圖書流通情況進行調查,以獲得公映圖書利用情況和閱讀傾向的數據,以此作為文獻采集的依據。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作為文化傳播機構的基層公共圖書館,需要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加強文化精準扶貧工作,推動貧困地區文化事業發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胡道玖.可行能力:阿馬蒂亞·森的發展經濟學方法及價值關懷[J].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2014(4):74-80.
[2]邱啟蘭.西部縣級圖書館的發展與思考——以黔西南州貧困縣圖書館為例[J].貴圖學苑,2018(1):36-50.
[3]辛秋水.走文化扶貧之路——論文化貧困與貧困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16-20.
[4]王宏鑫.基層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碎片化困境與整體化出路[J].新世紀圖書館,2015(2):15-19.
[5]于良芝,權昕.我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對公共圖書館功能的替代性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6):4-10.
[6]鄭建明.江蘇省基層圖書館建設實踐研究——江蘇省第十四屆縣(市)區圖書館館長理論研討會論文述評[J].新世紀圖書館,2014(2):88-93.
[7]丁娜.基于流動圖書館的“大圖書館”模式——縣級圖書館服務三農模式探索[J].新世紀圖書館,2013(1):89-93.
[8]程結晶.區域圖書館均衡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以貴州省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5):85-89.
[9]石傳萍.從劍河縣農家書屋現狀,談談縣級公共圖書館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保障作用[J].貴圖學刊,2011(1):11-12.
作者:王霞1,宋秋水2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