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舉措,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創造了新的保護發展機遇。研究表明,加強達州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傳承村落文化絡脈是根本,建設生態田園生活方式是目標,發展村落新產業是重點,提升村民文明素養是保障,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性地提出了達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承載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重要使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總要求,突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迫切性必要性,豐富了美麗鄉村建設內容,進一步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村落格局、空間肌理、傳統建筑、風貌特征蘊含著先進的建筑設計理念和博大精深的建筑思想,具有豐富的歷史、社會、科學、文化、藝術和經濟價值,是鄉村的特殊存在形式[1],應給予重點保護。然而,在村落城鎮化、旅游開發化、村落老齡化空心化、新農村建設簡單化等多重因素沖擊下,無數傳統村落在保護過程中被改造得千瘡百孔,完全沒有實現理想的狀態,因而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迫在眉睫。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獨特類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達州市傳統村落蘊含著深厚的巴文化、驛道文化、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是達州市高速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文明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生命土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使達州市傳統村落的“傳統”與“美麗”之間保持有效平衡,如何使達州市傳統村落得到更好的保護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
1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提供了現實契機,對達州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指明了現實方向
傳統村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載體,是鄉村振興的具體化,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美麗鄉村是指具有良好生態和人居環境、和諧美好生活且具有可持續發展文化、經濟的鄉村[2]。
也就是說,美麗鄉村建設涵蓋了村落的規劃與建設、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以及公共設施完善等建設內容,為當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指明了方向。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是村落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包含人文經濟、社會生活、鄉風文明、新興產業等諸方面的發展,更是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提升。對傳統村落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使其繼承和發揚傳統歷史文化,修葺保護村落結構布局與傳統建筑,升級優化初放的產業形態,確保傳統村落在保護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美麗鄉村還是傳統村落內在美、外在美和長效美的高度統一。
傳統村落的外在美是村容整潔、風貌獨特、村民生活富裕、生產高效和生態環境美。傳統村落的內在美是村民的家庭文明、家風良好、生活方式健康、民風淳樸、鄉風文明、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勤儉節約,而傳統村落的長效美是指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路徑必須是和合的、可持續發展的??偠灾?,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依托和全面發揮傳統村落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制定適合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規劃,通過治理環境、保護生態、完善機制、提升村民素質,最終建設成傳統村落有效保護、生活便利舒適、生態環境優美、村民素質全面提升、生產發展可持續、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得到滿足的傳統村落美麗鄉村。
1.2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提供了現實機遇
美麗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兩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傳統村落蘊含豐富文化底蘊,將充實并完善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內涵。從傳統村落保護角度看,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發展的結晶,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村落的滄海桑田,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達州市傳統村落是幾百年來勞動人民不斷總結生產生活經驗、適應惡劣自然環境、完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化遺產,濃縮了巴地人民的設計理念、建造技術、風俗習慣和生態智慧。
當下達州市傳統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要對其所承載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基因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保護傳承,不僅要對歷史建筑、村落空間布局結構、本土建筑村料、風貌特征等物質文化的保護,而且要對所包含的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民俗民間文化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從傳統村落發展角度看,達州市傳統村落受巴山特殊的地理環境限制,發展觀念滯后、交通相對閉塞、經濟欠發達等諸多因素影響,基本仍保持著較原始的狀態。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生活條件持續改善,達州市傳統村落的村民感受到了社會的巨大變化,村民向往幸福美好生活,希望文明鄉風,期待產業興旺,盼望村落環境美,渴望共享社會巨變帶來的發展成果,而美麗鄉村建設為達州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現實發展機遇。
1.3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破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現實困局
美麗鄉村建設是有效破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困局的重要保障。達州市傳統村落主要以農業為支柱產業,森林覆蓋率低,無其他支柱經濟產業,村落旅游業欠發達、經濟作物偏少,村民經濟收入少,無法滿足村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造成了傳統村落空心化,耕地農田大量閑置,土地大量荒蕪。雖落實了村村通水泥路,但就達州市傳統村落目前的現狀來看,村落基礎設施差,網絡通信不配套,污水排水系統不完善;建筑風貌、街巷空間格局、村落空間格局、村落山水格局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
現代磚混結構建筑隨意穿插其中,五顏六色的鋁合金瓦突兀其間,本土建筑材料被取代;傳統川斗式木架結構建筑長期被雨淋日曬,自然風化,年久失修以及年輕人的逃離,致使傳統村落腐朽衰敗、日益老齡化。村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隨意丟棄建筑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嚴重污染了傳統村落的土壤和水源,再加上缺乏科學合理的污水排放系統,生活污水被隨意排放,直接影響了村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村民飲水源也遭到污染。污染嚴重的生態環境極大地破壞了傳統村落的生態平衡,制約了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進程。
而美麗鄉村建設正好破解了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同村落改建擴建、追求現代生活方式同傳承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它有利于原汁原味地傳承、發揚傳統村落的傳統民俗和地域歷史文化,有利于妥善地保護傳承數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建筑,有利于修葺延續村落空間結構布局,有利于完善村落基礎設施和修復生態環境,有利于優化升級村落原始產業形態,有利于村落成為區域核心、帶動周邊村落共同發展,在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4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增強傳統村落原住民的文化自信
留住傳統村落原住民關鍵是增強文化自信。傳統村落凝聚了民族的歷史發展記憶、生產生活智慧、建造技術、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間特色,寄托了中華兒女的鄉愁,維系了中華文明的根脈。傳統村落的原住民世代生活在村落中,因生活生產不斷地創造文化和傳承文化,他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載體,對傳統村落承載的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至關重要。
但在新型城鎮化、村落環境惡化、村落老齡化、村落空心化、村落自身功能不太完善、村民外出務工接觸了現代化思想并逐漸適應了現代城市生活條件等因素的雜糅下,原住民認為傳統村落的文化落后、生活太艱苦、建筑老舊破敗、鄉村基礎教育太差,向往大都市生活,總想逃離鄉村,千方百計送子女到縣城讀書,希望他們的子女大學畢業后留在大城市工作;沒有考上大學的年輕一代也進城務工,省吃儉用節約下錢來盡量在縣城買房,不再回到條件艱苦的鄉村種地生活;村落中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的人在固守那一畝三分田。
傳統建筑衰敗不堪、田地里雜草叢生、水利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如此種種,美麗鄉村建設面臨著原住民失去文化自信的嚴峻現實。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不只是建設保護村落的建筑物和生態環境,破解此題的關鍵是不僅要發展村落的產業經濟,留住村落里的年輕人在這片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地上繼續求生存謀發展,更需要增強原住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村落保護發展的文化自信,這是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更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當務之急。
2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內涵標準
傳統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要以傳統村落為載體,圍繞總則,加強村落規劃、村落建設、村落經濟發展、村落生態環境、村落文明鄉風、公共設施服務、基層組織與長效管理,從而實現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
2.1傳統村落風貌獨特,傳承村落文化絡脈是根本
傳統村落是積淀了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賡續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傳統建筑形式形態和符號反映了村落風貌特色并集中體現了村落文化絡脈,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華夏文脈,就是保護鄉愁,鄉村振興同保護村落風貌和傳承文脈戚戚相關。達州市傳統村落文脈源遠流長,是巴人故里、荔枝古道必經之地、川陜第二大蘇區核心地帶,是巴文化富集之地,更是達州人的精神祖地。
其傳統村落承載了大巴山區傳統農耕家族幾百年聚族而居的家族倫理精神、鄉土文化面貌、農耕生活形態、荔枝古道歷史和紅色革命遺跡,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時期川東北地區聚落民居建筑景觀特色,凝結了濃厚的巴文化、驛道文化、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因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與表征,具有獨特風貌特征和較高的建造技術、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達州遠古巴人以“干欄式”建筑為居,這種吊腳樓建筑風格延續至今,傳統村落的吊腳樓建筑普遍、建筑構件發達。鑲嵌達州南北的荔枝古道,串聯了無數川斗式木架結構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筑。
這些建筑有小天井、小青瓦、青石板院壩、前店后廠,布局精致小巧,或成“一字型”或“T字形”或“匚字形”,屬典型的川東北民居風格。達州農耕歷史悠久,形成了極具農耕文明神韻的傳統村落。紅四方面軍在這片土地上鏨刻了“赤化全川”“擁護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等紅色標語,留下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也遺留下了許多紅色文化深厚的傳統村落。各級政府部門應統籌協調,切實保護好巴文化、驛道文化、紅色文化古跡,努力保持達州傳統村落文脈的延續性。
2.2傳統村落生態宜居,建設生態田園生活方式是目標
生態田園生活方式應體現在村落布局完美、環境優美、生活唯美、和合之美。傳統村落的選址布局、空間節點、建筑材料、自然環境、生產生活、鄰里關系本身就是生態宜居、生態田園的。達州傳統村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其群落組合、院落空間、建筑形式生態宜居。
根據川東山地丘陵地形地貌和多雨潮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環境,其選址依山傍水,隨形就勢,或簇群或帶狀或零星散布于山腰臺地、河谷壩子上;在空間形態上,布局靈活緊湊,呈現出架空的“干欄式”體系和室內室外、講究形制的合院形態,以適應川東地區復雜多變的山地丘陵條件;建筑結構簡約,建筑構件樸素,并運用達州豐富的木材、石頭、泥巴、小青瓦、竹子建筑材料,既廉價又環保;村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并保護自然,注重建設傳統農業生態系統,統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健全耕地林地休養生息,固守著巴地世代傳承的和諧鄰里關系和鄉土觀念,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給自足的田園牧歌般傳統生活,形成了水秀山清的田園生態系統,推進了達州傳統村落的綠色發展。
應有效地構建達州傳統村落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生態人居體系、生態經濟體系和生態人文素養保障體系,要提升達州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質量,改善村民居家廁所、沐浴、農具室等生活條件;加強達州傳統村落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網建設、路燈照明、交通設施、水質清潔、村民活動場所等公共基礎設施;建造達州傳統村落生態游步道、濕地公園、農耕文化體驗園等生態基礎設施,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達州傳統村落的新生態田園生活方式。
2.3傳統村落產業興旺,發展村落新產業是重點
產業新、村落興。構建達州傳統村落產業體系,依托傳統村落優勢特色資源,促進支持村落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模式;建立現代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農業產業;推進數字村落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3]。調整達州傳統不合理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建立創新平臺,加強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新產品研發,培育畜禽良種育種技術,培優品種提升品質,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以提高農業質量、農產品效益和競爭力,引導農產品向高附加值發展。
同時,挖掘達州傳統村落產業發展潛力,積極發揮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資源優勢,發展休閑農業、特色農業、鄉村手工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綠色建材、文化康養、電子商務、紅色文化旅游、荔枝古道旅游、農耕民宿經濟、鄉村物流等產業。
通過專業化、特色化經營,引導達州傳統村落新型經營主體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促進達州傳統村落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達州傳統村落現代農業,加強休閑觀光農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園和村落創業園建設;發展達州傳統村落電商平臺,強化農產品生產地、銷售地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以增強達州傳統村落產業競爭力。推進達州傳統村落農戶+合作社+企業模式,支持村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涉農電子商務企業、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同村民建立聯結機制,促進達州傳統村落產業現代化、機械化、規?;?、集約化和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質量,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從而實現達州傳統村落的產業興旺。
2.4傳統村落鄉風文明,提升村民文明素養是保障必先順教,萬民鄉風[4]。
也就是說,先要嚴格教誨,民眾才趨向好的風俗。鄉風文明是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是有別于城市文明、也有別于傳統農業文明的新型鄉村文明,是達州傳統村落村民增強幸福感、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讓村民在整潔環境、良好生態、有序安定、和睦鄰里氛圍中幸福生活的一種理想狀態。其中起決定作用的當然是提高村民文明素養。達州傳統村落村民是傳統村落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這就決定了達州傳統村落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質。
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通過引導達州傳統村落村民摒棄陳規陋習、規范行為、引領向善,讓文明浸潤人心,讓村民自覺地參加系列文明活動,并在文明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升;引導達州傳統村落村民在道德規范、思想觀念、知識水平、行為操守、素質修養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民風,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達州傳統村落村民需要建好家風好家訓,弘揚傳統美德,不斷提高道德素質,學法用法守法,倡導新時代新風尚;培育達州傳統村落村民成為有文化、守規矩、懂技術、擅管理、會經營的新型村民,不斷提升其幸福指數,從而實現達州傳統村落中人人文明和鄉風文明的目標,為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動力,進而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智力支持。
3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路徑選擇
美麗鄉村建設為達州傳統村落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要將達州傳統村落建成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鮮明的產業特色、優美的人居環境、和諧的鄉土民風的美麗新村落。
3.1黨建統領,鄉賢重啟,鄉土精神重鑄,鄉風文明重現
注重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建對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的統領作用。在促進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上,應建立健全黨建統領、政府各部門各司其責、社會組織協同支持、村民積極參與、法治德治有力保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村落治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到政府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5]。
推動達州傳統村落組織振興,打造出充滿生機活力、和諧有序、以人為本的善治鄉村,使村民形成向善向上的風氣,從而提升達州傳統村落的鄉風文明水平。具有義利并重、家國擔當的鄉賢是維系鄉音鄉情鄉俗的精神紐帶,是弘揚村落正氣的原動力,應重啟在達州傳統村落的鄰里事務、風習教化、法制科技框架下、村落保護發展中作出較大貢獻的新鄉賢工程,發揮其在達州傳統村落美麗 鄉村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的榮譽感召力、鄉人凝聚力、鄉鄰信任力、鄉村創新力以及強大使命感和高度責任感,發揮他們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其為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同時,重塑鄉土精神,這對于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意義巨大,這是因為鄉土精神既蘊含著慎終追遠的淳樸家風精神、造福桑梓的鄉賢精神、家國擔當的國中杰出人物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民風民俗精神,又具有人情味、人文性、內省力。因此,在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中必須重塑鄉土精神。
3.2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層保護,自然恢復
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層次和建設原則。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務必遵循規劃先行、節約優先、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分層保護和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在傳統村落的整體規劃上,統籌推進達州傳統村落規劃改造、美麗幸福新村落建設規劃,完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規劃編制工作。
從宏觀上對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進行總體規劃把控,要有計劃、分區域和分步驟地進行規劃建設,以達到最優化、最大化地利用各種資源;確定達州傳統村落的新村落片區、農田山地、林地草地等整體建設保護范圍,并堅持“小而美”理念,遵循安全實用、經濟美觀、宜散則散、宜聚則聚的原則,突出巴文化和紅色文化傳承、宜居宜業、生態保護、地域文化特色等,奮力開創達州傳統村落規劃發展新局面。
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還是一項龐大的財政支出,由于達州社會經濟欠發達,在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堅持節約優先,把錢用到刀刃上,重點對達州傳統村落中的傳統建筑和空間主體保護提出更高要求,依據不同類別價值建筑進行重點保護,針對達州不同傳統村落之間、同一傳統村落的不同片區之間的村落價值不一、生態環境不一、村落格局破壞程度不一的現狀,需實行由整體到局部、由上到下地制定相對全面的分層分區保護措施。
分層保護就是對達州傳統村落按照國家級傳統村落、四川省傳統村落和達州市級傳統村落進行重點、次重點和一般三類進行保護;對達州傳統村落中的建筑空間、街巷空間和公共空間3個層次,根據各個空間承載價值的不同進行分層保護,將每個空間格局層次按照不同片區的完整程度、建造年代等區分重點,針對達州傳統村落不同重要程度的公共空間、街巷空間、建筑空間中的重點對象進行重點保護,次要對象協調保護。對達州傳統村落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則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保持傳統村落發展的協調性,支持自然資源分配的合理性,加深傳統村落間的聯系性,以實現達州傳統村落建筑風貌同鄉土自然景觀風貌的協調統一。
3.3森林康養,旅游度假,產業興旺,經濟發展
產業興旺是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的根基。達州傳統村落須遵照“制定一項好規劃,找準一條好門路,培育一群好產業,壯大一批村落經濟,造富一方百姓”[6]發展思路,將達州傳統村落集體經濟壯大、村民經濟增收作為工作重心,扎實推動傳統村落的產業由單項推進和單打獨斗向統籌協調和內外兼修邁進,促進傳統產業模式提檔升級,讓達州傳統村落新產業旺起來,村民富起來,村落風貌美起來。
要建立農戶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模式,成立傳統村落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規?;胤N植糧食、花卉、水果蔬菜,以及拓展雞場、鴨場、魚塘、牛場、羊場專業養殖業。要探索農戶+專業合作社組合方式,農戶以土地入股,種植清脆李、桃樹、梨樹、枇杷、橘子等經濟作物,或飼養豬、牛、羊、雞鴨鵝等,按農戶、集體經濟和業主占股比例進行分紅,并以吸納村民務工、訂單種養、技術培訓與服務、農副產品代銷等多種方式,同農戶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以構建基地+散種(養)集收新模式。要培育特色旅游產業+深度體驗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壯大傳統村落集體經濟。
3.4延續村落空間,優化人居環境,傳承村落風貌,形成美麗村落
傳統村落空間是村民聯絡血緣、情感和社會關系的紐帶,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載體。在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中,應吸收國內外傳統村落重構經驗,建構完善達州傳統村落空間理論,有機統一達州傳統村落空間的實踐性和制度化的村落規劃,探索達州傳統村落空間結構特點,總結達州傳統村落空間演變規律,從而預測未來村落空間演變趨勢。優化達州傳統村落土地空間形態,調整用地結構,限定開發土地資源,并實行功能分區。延伸達州傳統村落空間肌理,遵循保留地標建筑、保持地脈資源、延續地志,將激活民俗場景、傳承風土歷史、村落風貌作為村落發展保護的核心內容。
甄別分類定級現存村落建筑,保護達州傳統村落標志性鄉土建筑;整合巴文化、驛道文化和紅色文化建筑遺產成果,延續村民集體記憶來保存村落格局肌理和傳承文脈空間,嚴禁任意插入現代新建筑,避免同原村落肌理格格不入。作為歷史文化遺存,達州傳統村落環境豐富了村落的傳統文化、物質形態、鄉土景觀,應保留達州傳統村落中的宗祠、古井、石板地壩、街陰、坊巷等傳統公共空間,建設急需的綠地、運動場地等。按照環境優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功能齊全、鄉風和諧、管理科學的標準,推動達州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建設,完善村落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設施。
達州傳統村落風貌蘊含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境,又具有生態田園魅力,是達州場地性建筑生態、地域性村落形象、唯一性建筑風貌的有機結合體,要將達州傳統村落風貌同水體和土地資源同樣對待。搭建達州傳統村落有機聚散空間肌理,修復保留有價值的特色老院子、石拱橋、祠堂等鄉土景觀;復興村落街巷格局,結合村民生活實際,遵循宜人道路尺度,保留村落自然線性;延續體現地域文化的建筑內部空間結構、建筑形態和建筑排列組合方式,以保持達州地方特色,從而形成美麗村落。
總之,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應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達州傳統村落的鄉風文明、村落空間結構保護、村落文脈傳承、村民文化自信、村落產業興旺。達州各級政府要科學規劃,頂層設計,積極調動村民的主體性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全面推動達州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川渝地區區域優勢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勇,張捷,章錦河.我國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內容與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01):68-74.
[2]向富華.基于內容分析法的美麗鄉村概念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0):25–30.
[3]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4.29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4]滕新才.榮挺進注譯.管子·版法[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4:61.
[5]張明曉.鄉村振興戰略下錢塘江流域傳統村落空間保護與更新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9:86.
作者:何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