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京津冀地區的資源空間分布及產業梯度性,創建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將知識外溢、技術創新與區域產業發展結合在一起,實現京津冀區域整體功能定位的試驗與探索。但是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道路并不順利,協同創新示范區在功能定位、創新體系、空間組織、新經濟形態四個方面仍然需要完善,在政策上建議提升城市服務、加強創新聯盟、創新體制等措施,以保障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有效實施。
關鍵詞:協同創新示范區,產業轉型,京津冀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與“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個重要的整體定位。面對這一歷史發展機遇,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以先行先試催生示范效應,發揮輻射和帶動功能,是實現京津冀區域整體功能定位的體制與機制的探索與試驗。
河北省經濟發展正處于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階段,以協同創新示范區作為橋頭堡和發展極,把京津冀創新資源轉變為推進示范區科學發展的生產力,嘗試轉變過去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打造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河北省、京津冀、全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示范與借鑒價值。
一、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現狀與不足
1.京津冀三地所處工業化階段不同,三地制度與政策具有差異,產業上的梯度性以及生產要素稟賦的互補性構成了三地協同創新的基礎
從發展階段來看,北京、天津、河北分別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后期階段和工業化中期階段,京津冀三地呈明顯的梯度變化格局。北京的主要優勢在于科技創新、總部經濟。天津制造業產業基礎雄厚,形成了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優勢主要在高端制造、研發轉化。河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我國重要的材料、能源基地,鋼鐵、水泥、玻璃等產能占全國重要份額,在資源型重工業方面有比較優勢。相比京津而言,河北省具有較強的制造業基礎,實體經濟綜合成本較低。
2015年河北省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高達48.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40.2%,反映河北省經濟結構主要以制造業為主,工業化由低端化向高端化過渡,正處于前端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和處于后端的品牌培育的制造業轉型階段,這與京津在產業和技術層次上的梯度性以及生產要素稟賦的互補性構成了三地協同創新的基礎。
隨著京津冀三地產業分工深化和區際企業間知識傳播、擴散速度加快,人員流動加速,促進三地創新參與者和相關者協同創新成為必然。但從三地創新政策比較來看,北京有中關村示范區,天津有自貿區和示范區,河北既無示范區和自貿區,也缺乏國家級戰略性標志性平臺,缺乏國家賦予的特殊體制機制和先行先試政策,如東部沿海率先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原崛起等政策都不涉及河北,與京津相比處于“政策洼地”,難以有效對接國家科技資源和承接京津科技資源。
因此,建立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探索區域創新的機制與模式,提高技術溢出程度,加速技術成果轉化進程,對于促進京津冀區域分工與合作,優化京津冀產業布局以及創新產業鏈空間結構,進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地方產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
2.京津冀地區科技資源豐富密集,但科技資源共享不足,區際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不充分,影響科技創新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效應
京津冀地區作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發展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極,是全國科技資源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京津冀地區集中了全國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超過2/3的兩院院士,聚集了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代表的7個國家高新區和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豐富密集的創新資源。2015年,北京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技術市場成交額分別占全國的9.6%、5.95%、35.1%,天津、河北在這三方面的數據分別為3.49%、2.39%,3%、1.14%和5.5%、0.4%。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技術合同72 272項、成交額3 452.6億元,只有3%的技術成果流向津冀兩地,僅中關村每年流向“珠三角”的技術成果就超過津冀之和的1.5倍。這種創新資源分布的“中心—外圍”模式表明,盡管京津冀空間緊鄰,京津冀區域依然處于強核集聚階段,對于河北及周邊城市的擴散與輻射功能還未能有效發揮,而研發成果向南飛的“異地轉化效應”無法促進京津冀整個區域分享技術外溢與規模效應,不利于實現區域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京津冀區域創新資源共建、共享與開放的不足,三地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不充分,影響了新一代制造產業創新以及科技創新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效應。以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北京是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研發創新中心,但京津冀電子信息制造業協作體系不完善,大量的研究專利在深圳、蘇州等地轉化,在津冀轉化的較少。同時天津的電子產業發展的跨國企業嵌入性較強,津冀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造成京津冀電子信息產業整體缺乏交互性與協同性,使得該產業產業附加值不高、抗風險能力低、國際競爭力比較有限。
3.京津冀三地區之間行政性壁壘的阻礙性,虹吸效應較強,河北區域創新吸收能力弱,導致河北省高端要素資源和創新人才的流失效應
早在三十年前京津冀合作就已展開,但三地一體化發展長期滯后。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地方利益保護思想的局限,京津冀配置資源的市場機制被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短期行為嚴重干擾,三地形成各自的市場分割和利益分割,不僅在自然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勞動力、資金等傳統要素方面,而且在技術、信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共享與流動的多重障礙,大大改變了區域之間的競合關系與企業協作的格局。重要的是,北京資源過度集聚、但區際聯系度弱化,對河北地區的虹吸效應,導致高端要素資源和創新人才流失,導致河北省創新能力與制造業升級的燈下黑效應,使得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等問題更加突出。
相關閱讀: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協同創新模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