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危機,生態文明建設是當今中國的重大任務.生態危機的實質是現代性危機,尤其是其中蘊含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通過回顧聯合國四次環境與發展會議,以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可以進一步了解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得與失.而耐斯提出的深層生態學站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與淺層生態學有著重大不同,是一個有深度而又多層次的生態哲學理論體系,對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與發展,深層生態學,可持續發展
1生態文明的內涵與發展進程
1.1生態危機與生態文明
生態危機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它不分種族與膚色,不分地域和國家。只要我們仍然關心地球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就無法繞開或輕視這個問題。生態危機的本質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這種惡化從根源上來說并不是大自然造成的,而是人類在每一次對大自然的開發后所累飄而成的.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環境的污染、破壞與資源的短缺。
環境的污染是全方位的,不論是水、土壤還是人時刻脫離不了的空氣,都受到了嚴重的恬染。而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各種資掘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等傳統不可再生能源資源,仍然處于巨大的消耗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危機的表現主要集中在環境的破壞和市染這一方面,而發達國家由于情費水平、生活水平較高,其生態危機更隱秘地表現在資源能掘問題上。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
西方社會由于已經發展起來,因此他們的環境問題已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但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以解決人口、杜會問題的階段,不論是環境問題,還是資摞問題,都非常棘手生態危機的表層原因可以理解為人口問題。
首先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大幅度增長,由此對于資掘的需求不斷加大.同時人類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漸顯現.生態危機的根源可以歸結為現代性危機.現代性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踐層面,二是思想層面。
實踐層面具體來說就是人類社會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而思想層面就是理性主義所帶來的人類中心主義。通過梳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將其分為幾種形態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通過分析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發現,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力相對于自然力在不斷地提高而人類對于自然的態度也逐漸由原來的畏懼、敬畏自然到俯視、控制自然.人類理性的發展交織著科技的發展,對一切都進行了桂魅,這其中不僅包括宗教,還包括自然。培根宣稱知識就是力量,而他提倡和推崇的就是通過發展實驗科學以獲取自然界的奧秘,掌握其規律,從而達到對自然界的征服。
科技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到來,解決了一些重大的問題也帶來了更大的問題.我們當今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就是現代性危機,由現代化所帶來的危機。現代化的文明形態表現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發展的工業文明。而這一危機的解決方案就是實現文明轉型,即實現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一種綠色文明,是針對工業文明這種灰色文明或者黑色文明而提出的。
生態文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持一種生態整體主義的觀點,不同于工業文明下的人類中心主義,也不同于農業文明的亞人類中心主義,但是也和原始文明的自然中心主義有很大不同。這是在人類對自然的控制關系之下以及對自然造成威脅的情況下提出的一種反思,人類要在這么一種新形勢下重新回到對自然的尊敬的態度。生態文明并不是一服而就的,它的提出也是經過了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通過考察幾次世界性環境與發展會議來認識生態文明的發展進程.這幾次大會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生態意識的萌發。
1.2國際背景
1972月,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這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西方工業國家頻發的環境污染事件,這些事件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公害,并引發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巨大擔憂.而早在十年前,1962年,蕾切爾·卡遜的《在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對人們的環保意識起到了重大的啟蒙作用,該書還被譽為綠色圣經。
全書以真實而細膩的筆觸描述了由于農藥的大規模使用而造成了原本生機勃勃的春天呈現一派死寂的跡象.寂靜的春天既是一個真實而具體的描述,更是對人類工業化社會的象征和隱憂。1972年,聯合國發布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報告,這是全球第一份關于環境問題的完整報告。會后,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將"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確立為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基本原則。可以說當時已經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92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太會。
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之后,環境問題并未根本轉變,反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轉移。聯合國在198312月設立了環境特別委員會,通過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這次會議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隊2002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
2012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會議圍繞"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機制框架"兩大主體,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這一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四次世界級的環境會議對于人們的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政府環境治理工作的推進起到了重大作用。
我們也可以從這幾次會議看出,人們對于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可以說會議都在圍繞可持續發展這一中心,尤其到了第四次大會,人們已經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解決方案和機制框架,這些細化的討論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這幾次會議對國際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也包括中圄在內。
1.3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1972年中國政府就派代表團參加了斯德哥爾摩會議,并在會上承認中國也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會后,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74年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78年憲法修改,明確規定了"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氣1979頒布環保法和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初步形成了我國環保法律體系;1984年國務院環保委員會成立,1988年國家環保局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1992年,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會議,在會議精神推動下,我國的生態建設也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我國簽署了一系列環保公約.1992月,黨中央提出"轉變發展戰略,主可持續發展道路".1995年共產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式納入"九五"規劃。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后又頒布了一些生態建設規劃和環境保護綱要,環境保護開始成為一項基本國策.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錦基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
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事業也有了很大進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2008年環保部成立.2010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十二五"規劃。
從我國政府第一次派代表團參加環境與發展大會開始,就開始重視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問題,其后也積極參加國際環境會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還積極倡導環境公約的簽署,承擔重大的生態環境責任,黨的"十八太"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黨的指導思想,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之中.這標志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迎來了巨大的飛越。
2耐斯的深層生態學
2.1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層問題
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建設和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執法司法方面并不盡如人意.也就是說人們的實踐層面似乎和觀念層面脫節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現,如果實踐層面沒有很好地落實,那么說明在認知層面就出現了問題。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并未達到很深的層次,而是浮于表面,無法觸及人們的價值觀甚至信仰層面,從而在實踐中沒有很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挪威的哲學家耐斯提出的深層生態學就是由此出發的。
他在1972月的第三屆"世界未來研究大會"上作了題為《膚淺的與深層、長遠的生態運動》的學術報告,分析了他所理解的深層的生態保護運動與膚淺的生態保護運動之間的區別,首創了"深層生態學"一詞.他的探層生態學注重變革社會制度和人們深層的價值觀,區別于之前的改良主義的環境保護思潮。
隨著幾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中國的進行了一系列的環保立法活動,乃至于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可以說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進行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在國家的宏觀層面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已經比較出色了.但是泛現中國如今的生態環境,仍處個比較糟糕的狀況。通過耐斯的深層生態學視角,反思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人們的價值觀并未發生重大變革。當然,一些有識之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并萌發了環保意識,而如今的人們也普遍接受了生態環保思想,但是處于最深層次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并未根本動搖。
2.2深層生態學的基本特征
耐斯的深層生態學的"深"是在和淺層生態學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主要表現在自然觀、價值觀、經濟與技術觀和杜會現之中。①在自然觀上,淺層生態學認為自然是殘酷的,人應該通過認識自然規律而支配自然.這是在人類生產力發展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在當今社會,人力已經實現了對自然力的支配,因此更應該關注與自然和諧相處。
②在價值觀上,人們一直把自然作為人類的資源庫來對待的,生殺予奪全憑人類作主。動植物的價值主要在于對人類的農業和醫藥方面,離開人類也就無法體現它們的價值了。這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經過動物解放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發展,似乎放棄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實際上并非如此。我們只是從強人類中心主義轉向了弱人類中心主義而已。
我們還是很難承認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所具有的內在的價值而深層生態學則強調自然界具有內在的價值,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就致力于為其尋找依據和論證.③由此,在經濟與技術觀上,找層生態學把資源當作人的資灑,而保護生態僅僅是出于經濟發展受到了環境破壞的威脅;而深層生態學認為資源首先是生物的資源,保護環境本身就具有優先地位.④在社會現上,淺層生態學強調人的生存發展,因此注重保障人的生活水平:深層生態學認為人們的消費水平可以降低到適中的程度以維持其他生物的生存發展。
2.3深層生態學的理論結構
耐斯的深層生態學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的終極原則和生態智;第二層次是深層生態學的綱領,由上一層的終極原則和世界觀推導出來第三層次是由深層生態學綱領推出來的一般原則和規范第四層次適應子特殊情況的特殊規范或決策.這四個層次由一般到具體,涵蓋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前兩個層次具有普遍性.但是第一個層次來源于宗教信仰、哲學和傳統的生態智慧,又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和直覺.而第二個層次的條綱領可以提供一個共同的行動基礎。
后兩個層次涉及到比較具體的層面第三層次是一個中現層次,既不過于宏觀而不易于操作,又不過于微觀而顯得死板.它包括決策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決策,是人們根據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具體的決策環境而做出的不同決策.第四層次是具體的措施比如某些法律法規上比較細致的規定,這對于理念的落實有重大作用。
2.4深層生態學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核心就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增長,是一種著眼于長遠增長、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增長模式。可持續發展關注代際公平,著眼后代的需求以約束當代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聯合國的幾次環境與發展會議都把落腳點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上,其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基于人類發展的要求而提出的。作為一個致力于為人類謀求發展的國際組織來說這當然沒什么問題。
但是在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實問題上,我們必須轉變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否則我們只能停留在滿層的生態學上,從而元法從根上本解決問題.耐斯的深層生態學就揭示了人類困秉持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而造成其他觀念上的扭曲,最終導致生態危機的發生.只有真正承認并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才能使得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落實于人心之中。耐斯的深層生態學理論的四個層次也能為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很好的啟發。
他的四個層次包含了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次,既有信仰、理念層面的指導,又有比較明確的綱領來統一行動,還有微觀的措施來落實理念.當下中國絕對不缺乏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敘事,也不缺乏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法律法規,在宣傳上也是不遺余力。但是如果沒有具體決策的推出和落實,沒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運行,沒有終極的原則和價值觀的根基,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就很難切實地進行下去。當然我們國家近些年來也在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工作的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其中生態建設是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把環境因素作為發展的內在要素,以經濟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也以保護生態環境來維持和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就把生態環境保護的地位進一步的提升了,也明確了"綠水青山"相對于"金山銀山"具有宮內在的價值.我們國家的生態學者也在挖掘傳統思想文化資源當中的綠色思想,為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尋求傳統的支持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正在以系統性工程在推進.其中有和耐斯的深層生態學的共通之處,更有我們從中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何懷宏.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MJ.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2]請大建.生態文明建設國際背景與中國[CJII遠,吳濤.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014.
[3]孟獻麗,馮顏利.奈斯深層生態學探析[1].國外社會科學,011(1).
[4]毅.阿倫·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思想口現代哲學,2010(4
[5]曾元,江琴.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進展[1].中國人口·資源與環繞,155(2).
[6]趙景柱.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評價的理論思考[1].生態學報,01333(15).
相關期刊推薦:應用生態學報(月刊)創刊于1990年,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生態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1990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