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自《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以來,殘障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特殊教育相關領域的發展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各省市地區的政府及相關部門也紛紛出臺了適合本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為特殊教育相關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本研究從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必要性、殘障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關于開展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建議等三方面入手,對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的探討,旨在提高家庭、學校和社會對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促進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學校,社會,殘障兒童,心理健康
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中的總體目標中指出:“到2020年,各級各類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殘障兒童的義務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些年來“融合教育”、“醫教結合”、“隨班就讀”等特殊教育思想得到了具體的實踐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殘障兒童的學業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對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比較欠缺的,相關研究也比較少。家長、學校都將大部分精力和關注度放在殘障兒童的學業水平和生理需求上,而忽視了殘障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在其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作用。
一.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必要性
殘障兒童大多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且與他們自身的殘障程度成正相關,并隨年齡、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心理素質卻隨之降低[1]。從2006年到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三類殘障兒童與七類殘障兒童的隱性入學人數分別從69.4萬增加到91.13萬,從155.44萬增加到224.19萬。隱性入學率從69.4%與63.2%上升到94%與86.4%[2]。在一個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占據著同樣重要的位置,而且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就像盧梭在《愛彌兒》中就認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互相關聯的,但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往往缺失,所以對于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正確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殘障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個人方面
殘障兒童對于自身的殘障,往往不能正確的看待,自己往往沒有樹立正確的殘障人觀,總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性格孤僻,膽小,內心孤獨,遇事畏縮,缺乏競爭的勇氣和自信心,再加上,就業和升學等方面的限制,絕大多數的殘障兒童對未來,缺乏信心,甚至有些殘障兒童會出現抑郁的心理疾病和自傷的問題行為。
(二)家庭方面
殘障兒童家長對待殘障兒童五個階段:休克期、否認期、悲傷憤怒期、適應期、接受期。殘障兒童家長的健康心理對殘障兒童的康復治療過程和使其回歸社會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幾個階段往往會出現反復,如果不及時疏導,往往對殘障兒童的康復和心理發展不利[3]。而大多數家長在前三個階段會向殘障兒童傳達錯誤觀念,比如:生二胎,是為了讓這個弟弟或妹妹以后能夠更好的照顧殘障兒童;如果殘障兒童是個正常孩子該多好呀;殘障兒童比其他兒童要更加努力才會被別人瞧得起。還有就是部分家長會把生活中的不如意歸因于殘障兒童這些觀念和說法無形之中給殘障兒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錯誤的心理暗示。
(三)學校方面
學校開展的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等知識能力方面,提高升學率,而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學活動則很少展開,錯誤的認為殘障兒童只要在課堂中不出現安全問題,正常教學活動能夠跟得上,就可以了,很少對殘障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此外,學校缺乏有心理學專業基礎的教師,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特別是對殘障兒童的心理教育缺乏相關特殊教育專業和心理學專業的經驗。當殘障兒童在學業上遇到困難,遭遇挫折,或在班級活動中受同學排擠,被同學霸凌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時,并不能夠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往往是殘障兒童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并伴隨問題行為時,才會引起學校和老師方面的注意,而此時在進行心理干預難度會大大提高。
三.開展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建議
殘障兒童的心理狀態除了與生理因素有關外,起主導作用的是家庭,學校、社會因素[1]。所以教學活動建議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家庭與個人的緊密結合
家庭是殘障兒童形成自我意識的第一場所,是最開始的心靈居所,是人生中重要的心靈港灣。調查顯示有將近56%的殘障兒童認為他們的精神支持絕大部分來自于父母等親人[1]。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家長對待殘障的觀念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家長要在第一時間向孩子傳達你已經接受了孩子的不同,為他們樹立積極正向的觀念。有調查顯示家庭環境和父母教養可能會減緩殘疾兒童行為問題的發展。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與殘障兒童多動和行為問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4]。
所以在與殘障兒童日常相處過程中,要定期了解殘障兒童的心理狀態,經常與他們多溝通交流,當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困難、挫折、困惑迷茫時,父母應該作為殘障兒童堅強的后盾,讓孩子們知道生活和學習上遭遇失敗和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對待這些困難與挫折要學會歸納和總結,讓殘障兒童能從心底認可自己,相信自己,真正的接納自己。殘障兒童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承載著家庭的希望與未來,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積極正向的家庭觀念是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
(二)學校心理教育相關活動的開展
為殘障兒童所在的班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殘障兒童能通過心理課程的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調節的正確方法,能正視自身的不足,并為殘障兒童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專線,讓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老師擔任心理咨詢師的角色。積極開展適合殘障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提高殘障兒童的自信心,增強參與感,樹立樂觀向上的積極的生活態度。在班級內開展有關殘障人的主題班會,為殘障兒童做積極正向的宣傳,讓殘障兒童和其他同學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從而達到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營造適合殘障兒童學習的班級氛圍。
為殘障兒童建立個別化心理健康成長記錄檔案,包括殘障兒童的基本家庭情況和身體情況資料,學習情況,階段性的心理變化情況,家長、老師以及同學對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情況的詳情記錄表,針對出現的心理問題的記錄,設計解決方案等檔案資料。該份檔案伴隨著殘障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心理發展過程,更加有利于學校和家長了解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更好地為殘障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相關心理需求上的服務。
(三)社會上對殘障人觀的正確輿論宣傳和引導
中國在2016年數據顯示有8766萬殘障人,6至14歲學齡殘障兒童人數:三類105.47萬人七類259.48萬人,(三類指視力殘障、聽力殘障、智力殘障;七類指視力殘障、聽力殘障、智力殘障、言語殘障、精神殘障、肢體殘障和多重殘障)[2]。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社會模式的代表人物Oliver曾經提出,不需要殘障人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而需要改變社會以消除社會為殘障人所設置的障礙。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殘障人觀,倡導無障礙的包容的社會環境,提倡將特殊需要兒童安置于完全融合的環境中,與普通兒童一起學習和生活,以減少甚至消除普通人對殘障人的偏見與歧視[5]。
另一方面,在輿論宣傳中應該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宣傳平等,以平等的視角來看待殘障人,提高社會的接納和包容程度,殘障人并不是脫離于社會而獨立存在的,他們是社會中的一份子,是構建和諧文明社會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只有整體社會對待殘障人的觀念和態度是是正確的,公平的,接納的,充滿正能量的,才能為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學與實踐活動提供生存的土壤。
四.小結
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應該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三者之間具體操作應該是密切配合,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性活動。殘障兒童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雨露和陽光的滋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和幫助殘障兒童樹立積極正向的生活觀,學習觀從而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為殘障兒童成年以后步入社會,創造社會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殘障兒童有些與眾不同,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需要,殘障兒童又沒什么不同,因為只要有適當的“土壤”,他們便會健康成長。心理健康的殘障兒童成年后將會為家庭、學校、社會的發展貢獻他們特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瑞,李皓楠,周蘇,劉婉,董潔,劉欣,徐海波.徐州市殘疾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4):122-124.
[2]方俊明.對我國學齡殘疾兒童人數與入學率的分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8(10):3-11.
[3]曹寶龍.重視殘疾兒童父母的心理健康[A].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中華醫學會,2007:1.
[4]RebeccaC.Fauth,LucindaPlatt,SamanthaParsons.Thedevelopmentofbehaviorproblemsamongdisabledandnon-disabledchildreninEngland[J].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7,52.
[5]趙梅菊,肖非.完全融合與多元安置:美國特殊兒童安置模式的爭論[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1):98-103.
經濟類刊物推薦:《現代經濟信息》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國家前副總理鄒家華題刊詞,由黑龍江省經濟委員會主管;黑龍江省企業管理協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綜合經濟類期刊,主要有:現代經濟、財經研究、金融觀察、經營管理、經濟與法、財務會計、科技信息、教育研究、學術論壇等欄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