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深化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適應當前社會對“復合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以“問題導向”型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通過分析現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節中的薄弱之處,對現行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重新規劃教學環節,提出針對部分學生“開小灶”的課程安排,根據實際情況更新課程評價體系。此外,文章以“問題導向”型為指導,以“出納簽字”環節為例,重點分析、驗證了其在會計電算化中的應用。發現用“問題導向”型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提升其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問題導向”型;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出納簽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的“業財”處理基本都實現了信息化,且“業財”融合趨勢愈加明朗,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悄然發生變化。高校是人才培養與輸送的“搖籃”,故高校人才培養應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之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也必須更新[1]。會計電算化課程是實現企業“業財”信息化的軟件之一,高校應注重該課程的革新。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現狀
會計電算化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的基礎實驗課之一,基本上形成了一種較為穩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其主要采用“課上課下”的模式,課堂上一般是“教師講解—操作演示—講解操作注意事項—學生模仿操作練習—教師PPT講解問題”等幾個教學環節,課下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仍然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輔的狀態,教師在課堂上強調原理知識的講解、實驗注意事項以及具體步驟,然后學生按照教師所講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任務,缺乏發現問題及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一)實驗操作現狀在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課堂上,學生一般都是按照教師發布的實驗任務和操作演示“依葫蘆畫瓢”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至于相關實驗步驟、操作注意事項、具體指導原理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他們均不清楚,也不會主動去思考。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其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薄弱,甚至很多學生在實驗課上表現出比較懶散的狀態,等待問題被教師解決的心理較強。
(二)知識遷移能力現狀實驗操作是會計電算化課程中最基本的一項,且在課堂上學習的都是常用基礎知識,若想面對企業多變的經濟事項及業務往來,學生必須在“不變”中學會“萬變”,即學會舉一反三、增強知識遷移能力。目前,高校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記筆記的習慣,即使問題已經解決,但由于知識總結能力較弱,致使其只會機械地模仿操作,再出現類似的或同一知識原理的問題,依然不會解決,故我們應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三)實驗報告現狀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實驗報告主要由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內容和步驟、實驗結果與分析、總結與體會五部分內容組成,一般任課教師下發的任務中包含前三部分的具體內容,學生需要重點分析后兩部分內容。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實驗報告只能讓學生在課下完成,這就出現了應付差事、實驗分析混亂、總結不到位、抄襲嚴重等一系列問題。總之,目前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對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過強,習慣性根據教師的講解及演示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知識的總結能力及遷移能力較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較差。
二、“問題導向”在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中的研究
“問題是實踐和創新的起點,抓住問題就能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同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理念運用到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抓住問題就等于抓住該課程的核心。
(一)教學環節設計
“問題導向”型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問題,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相關知識點,是一種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加以指導的教學方法。通過應用“問題導向”教學方法,對會計電算化實驗課程的教學環節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主要以“問題設計—任務發布—實驗操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闡述—知識總結—知識遷移—撰寫報告”這樣一條主線完成教學。“問題導向”型教學要求教師課前做大量工作,需要“巧設”各種問題,嘗試操作,最好能達到讓學生置身其中而無察覺,這樣更能激發其發現問題的熱情。
教師首先“巧設問題”,然后向學生發布教學任務,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操作中肯定會遇到“攔路虎”,進而發現問題,并從問題提示進行分析。在分析環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最終讓其自己發現問題所在,并獨自進行驗證解決。這樣,學生將會從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到滿足感和自豪感,然后引導其進行問題的梳理,這時教師再做一次講解。
由于一個班級人數較多,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所以可以讓已經解決問題、經過知識總結的學生幫助出現同樣問題的學生并進行引導分析。經過驗證,發現這樣既提升了“講者”的知識梳理能力,又讓“聽者”更放松地接受,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所有問題都解決之后,教師用多媒體講解一遍,幫助學生再次梳理思路,同時有利于學生做課堂筆記。此外,教師通過電腦終端控制所有電腦,舉一反三,拓展相關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并進行驗證,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綜合運用能力。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撰寫實驗報告。
由于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完成教學任務的時間長短不一,可以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讓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同時可以把操作中總結的重難點和易錯點在實驗報告上再次呈現,以助于學生加深對實驗及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識。這樣既提升了實驗報告質量,同時又可降低抄襲現象,減輕了學生課下的負擔。
(二)教學模式設計
“問題導向”型教學采用“課上和課下”相結合的模式。“課上”模式指班級所有人參與的正常學時安排,“課下”模式指教師對個別學生“開小灶”。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學專業必修的基礎實驗課之一,因此我校對該課程很重視。由于該課程需用到財務專用軟件,而軟件運行時占用計算機內存較大,學生不易自行安裝,因此,該課程一般只能在專用機房完成。鑒于此,課程組教師向學校申請開放實驗室,若個別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按時完成實驗操作,允許其在規定的“課下”時間完成,之后把相關任務完成截圖發給任課教師即可。
由于有專業教師值班輔導,較為寬松的課程安排,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課下學習,既保證了學生課堂上的自主思考時間,又能讓其對實驗操作無后顧之憂,同時,也能保障教學進度的按時完成。“課上”與“課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安排,既增加了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柔性,又體現了教學進度的剛性,同時學生普遍感到“欣喜與滿足”,從而達到有效教學。
(三)會計電算化課程考核
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相對于理論課教學具有特殊性,課程成績一般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實驗操作情況、實驗報告、期末上機考試4方面進行評定,且考試成績占比在50%左右,課程考核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而“問題導向”型教學強調對實驗全過程進行把控,考核重心放在自主解決問題方面。傳統教學中的課堂表現主要以出勤率為依據,而“問題導向”型教學重在考核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教學互動,提升課堂的聽課效率。
實驗操作的完成情況是現有教學模式中的考核重心,而“問題導向”型教學的重點是操作中遇到問題后的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主動發現問題的次數。實驗操作在任務發布上都有具體操作步驟,學生若在課上無法按時完成,可在“課下”按照操作步驟去練習,故實驗操作在“課上”偏于次要。實驗報告是對課堂教學及實驗過程的反思,最好不要讓學生在課下完成。“問題導向”型教學重心是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故提倡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實驗報告,尤其是實驗報告中的分析和總結部分,這樣可有效降低抄襲現象,且能提高實驗報告書寫質量。期末考試在課程考核中將不再占有絕對優勢。
總之,“問題導向”教學考核機制可實現對學生的全過程評價。綜上所述,“問題導向”型教學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其有助于提升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的自主性、分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探討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主動參與教學互動,提升課堂質量;同時,教師有意識的引導,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綜合運用能力。
三、出納簽字在“問題導向”型教學中的應用
出納是管理貨幣資金、票據、有價證券進進出出的一項工作[2],即企業會計憑證中涉及現金的收入與支出均應經過出納人員審核簽字。出納人員可通過出納簽字功能對帶有“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科目的憑證進行檢查核對[3],主要核對憑證金額是否正確[4]?,F金是企業的血液,而出納人員管理著企業的貨幣資金,故企業應加強對出納憑證的管理。出納簽字環節屬于會計電算化總賬日常業務,是期末記賬、結賬的必要條件之一。
(一)巧設問題
問題的設置應遵守由易到難的原則,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教師在任務發布時提前設置好問題,問題設置在出納人員的權限和總賬期初余額錄入處。“問題1”設置比較簡單,讓出納人員方萌沒有“出納簽字”權限;“問題2”是出納能否簽字的核心,其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無指定會計科目;第二類為出納憑證已簽字;第三類僅指定現金科目或銀行科目,并分析其對支票管理的影響。本文重點分析第一類,其余放在知識遷移中解決。
(二)學生操作
學生按照教學任務進行“出納簽字”操作時,以出納方萌的身份登錄U8企業應用平臺,打開“財務會計—總賬—憑證—出納簽字”,發現沒有“出納簽字”選項,進而無法對憑證進行簽字,應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一般難不倒學生,他們基本都能想到是出納沒有簽字的權限。解決方法為“系統管理—權限—權限”,查看并修改出納方萌的權限,勾選“財務會計—總賬—憑證—出納簽字”選項,然后以出納身份重新注冊U8企業應用平臺,總賬的憑證下拉列表中將會出現“出納簽字”頁簽。當解決完上述問題后,單擊“出納簽字”按鈕,篩選2018年7月份的憑證,單擊“確定”按鈕,在操作中出現“沒有符合條件的憑證”的問題。
(三)分析并解決問題
一般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實驗操作的速度也比較快。在遇到上述問題之后,任課教師引導其從問題提示入手,讓其進行逐層分析。假如A同學遇到了此問題,任課教師將詢問他都看到了什么問題,A大致可以看到兩個問題,分別是:找不到憑證;出納需要尋找什么條件的憑證?既然A同學看到了這兩個問題,那么就引導其先去思考并分析驗證。首先分析所謂的“找不到憑證”,那么系統中有沒有憑證呢?我們可以通過“財務會計—總賬—憑證—查詢憑證”的操作進行驗證,發現系統里有憑證,那么第一個問題排除,然后分析第二個問題。
出納應該對哪些憑證進行簽字呢?憑證共分為“收款、付款、轉賬”三類,出納應該對“收、付款”憑證進行簽字,打開“查詢憑證”可以查找到系統中存在“收、付款”憑證,但是為什么依然會出現“沒有符合條件的憑證”呢?我們分析到此處,這個問題貌似與“收、付款”憑證存在聯系,但又好像走入了“死胡同”。我們會計上如何區分“收、付轉”憑證的呢?“收、付款”憑證有什么共同點呢?“收、付款”憑證中含有“庫存現金”或“銀行存款”科目,即出納只需要看到這兩個科目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憑證。
現在,我們追根溯源,尋找這兩個科目最早出現的地方——會計科目表。會計科目表并不是出納填寫,所以方萌看不到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科目也實屬正常,那么我們如何操作才能讓其看到呢?通過“會計科目—編輯—指定科目”操作,我們可看到有三類科目能被指定,如圖6所示,且指定現金科目和銀行科目可以查詢日記賬及資金日報,而這些也恰好在出納權限范圍內。A同學分別指定完現金科目和銀行科目之后,再以出納身份登錄U8企業應用平臺進行簽字驗證,發現可以查找到相應的憑證,并逐張進行簽字。
最后,讓A同學總結分析過程并向任課及教師講解一遍,解決思路符合邏輯后,可允許其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引導分析。通過這樣的過程,首先可以提升A同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可以提高問題解決速度,由于班級人數過多,任課教師一人很難在課堂上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第三,同學之間分析、講解問題時,相互之間心態都比較平和,更容易理解和接收相關知識。實踐證明,“問題導向”型教學法可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致,并積極參與其中,最終提高教學效率。
(四)知識總結
1.知識梳理。
通過“教師—學生—學生”的傳幫帶方式,可以快速解決出納簽字問題。操作完成并不是實驗的終點,我們還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進而活學活用。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上述問題的分析及解決方法的概括講解,可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上述問題的理解,以及對課堂筆記的補充。
2.知識遷移。
任課教師利用電腦終端控制學生電腦,進行實驗操作的補充、引導學生思考并進行驗證。當我們完成出納簽字操作之后,若再次進行此操作,我們將發現依然出現上頁所示問題,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憑證不能進行反復簽字。假如在指定科目時僅指定現金科目,將會出現何種結果呢?取消銀行科目的指定,當出納進行簽字時,只能查詢到含有“庫存現金”的憑證,即出納看不到含有“銀行存款”科目的憑證。同理,若僅指定銀行科目,則出納無法看到含有“庫存現金”科目的憑證。出納簽字對支票登記有何影響?我們一起回顧下“支票登記”的條件有哪些?一是銀行存款科目設置有輔助核算“銀行賬”;二是結算方式進行票據管理;三是在總賬參數中勾選“支票控制”選項。當我們取消指定科目時,發現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的輔助核算消失,故將導致支票無法正常登記。
四、小結
教學改革不能是“空中樓閣”,其必須符合教學實際,且在教學中得以實踐,并有效指導實驗教學的開展,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5]。筆者在教學中選取兩個班級進行效果對比,一個班實行傳統教學,另一個班實行“問題導向”型教學,發現兩個班級在課堂參與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均存在差距。
“問題導向”型教學通過巧設問題、任務發布、學生操作,進而發現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分析思考,最后自我驗證解決,此過程可激發學生滿足感及學習興趣,并讓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還可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和解決力。此外,通過任課教師的知識總結和刻意引導,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綜合運用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陳立新.改革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理念[J].山西財稅,2017,(11):61-62.
[2]侯新.用友U8初始化設置對日常業務處理的影響——以指定會計科目為例[J].財會月刊,2013,(21):89-90.
[3]王曦東.對財務軟件中“逆操作”功能的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05):196-197.
[4]孫艷華.淺談如何做好總賬系統的日常業務處理工作[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05):87-88.
稅收論文投稿刊物:山西財稅(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山西省財政廳;山西省地方稅務局;山西省財政學會主辦。財經刊物。以探索財稅經濟方面有關問題(理論政策),總結交流財稅管理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經驗,宣傳財稅方針政策和法規、介紹國內外財經知識為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