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次 [摘要]溫州最重要的財富是溫州人精神,溫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一再證明,擺脫貧窮落后的關鍵在于溫州人具有獨立自主、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互助的精神。利用溫州人精神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勵志教育,使其樹立溫州人精神的五 --> [摘要]溫州最重要的財富是溫州人精神,溫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一再證明,擺脫貧窮落后的關鍵在于溫州人具有獨立自主、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互助的精神。利用溫州人精神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勵志教育,使其樹立溫州人精神的五種意識。 [關鍵詞]溫州人精神困難學生勵志教育。 一、勵志教育及其必要性。 (一)勵志教育的內涵。 勵,一指勸勉,鼓勵;二通“厲”、“礪”,磨煉,振奮。①志,一指志向、意志;二指立志。②勵志,《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奮發志氣,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③。勵志教育應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從教育者層面看,是勸勉、鼓勵受教育者立志,以頑強的意志實現自己的理想;從受教育者層面看,是振奮精神,磨煉意志,發憤圖強,以求有所作為。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的必要性。 1.勵志教育是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客觀。 需要。近年來,盡管我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資助政策體系,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絕不能僅限于經濟資助,更需要精神幫扶。由于受經濟條件、生活環境、人際交往、社會輿論、就業前景等方面的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較大的思想負擔,甚至部分學生缺乏獨立自主、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和團結互助等意識。因此,只有在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強化勵志教育,才能使每位具有成才動機和稟賦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才。 2.勵志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④。文化教育學的創始人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要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勵志教育,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糾正他們的意識偏差。 3.勵志教育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⑤。最終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或打破“窮者愈窮富者愈富”貧富差距代際積累的唯一途徑是教育。因此,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既是一個家庭的脫貧致富與美好生活現實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要求。 二、溫州人精神。 不了解溫州歷史的人根本無法想象,當年溫州人所承受的貧窮落后。溫州自然條件先天不足。從地理形態看,溫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多為深壑高山,又有很多如天塹橫隔的江河,交通閉塞。從人口看,“天兵不至”的溫州,是歷朝歷代難民躲避戰爭災難的好去處,外來人口不斷涌進;同時受“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口日益劇增,故溫州人口早就過度膨脹。從人均耕地看,溫州人口多,耕地少,新中國成立后人均耕地只有0.33 畝,養家糊口極其困難。從國防看,溫州地處海防前哨,長期以來,國家對溫州的建設投資很少。據有關部門統計,新中國成立后三十多年,國家對溫州工業的全部固定資產投入只有6 億多元,在同期國家對浙江省的投資總額中,溫州只占了3.24%。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溫州人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形成了令世人贊頌的“溫州人精神”。 1986 年12 月,溫州試驗區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討論會首次對“溫州精神”的內涵進行詮釋,認為主要是“自立自主、崇實務實、競爭開拓、奮勇創新”。在此之后,“溫州人精神”成了許多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曾將“溫州人精神”概括為“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創造精神。”⑥著名社會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三訪溫州后,在《瞭望》周刊撰文闡述“溫州人精神”,認為:“就是不甘落后,敢為天下先,沖破舊框框,闖出新路子,并且不斷創新。”⑦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的角度分析,筆者認為“溫州人精神”具有五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獨立自主的精神。溫州人潛意識里有著“人窮志不窮” 的觀念,從來就很少想過誰來資助救援,在他們最困窘的日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以溫州人自己的方式尋求解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之路,并由此形成了“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我發展、自強不息”的“四自”精神。溫州的大老板大多是白手起家,靠補鞋、彈棉、做木工、當泥瓦匠、販賣小商品等發展起來。 二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創業初期,溫州“老板”走南闖北擠汽車、火車,沒有位置就鉆到別人椅子底下或打地鋪;“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更是家常便飯。現在,吃苦耐勞的精神成了溫州人的驕傲。江澤民同志曾這樣評價溫州人:“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溫州人會做生意,沿海靠山賦予他們這種開放的精神,冒險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溫州人能吃苦。”⑧三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不甘貧窮落后的溫州人,在追求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的干勁發揮得淋漓盡致。就算在補鞋、彈棉花、做木工、當泥瓦匠等不起眼的工作時,溫州人內心卻沒有絲毫自卑感,視苦難為財富,尋找機遇發家致富,從而形成了“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的進取意識。 四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早在宋代,就逐步形成了一種主張經世致用的區域文化——“永嘉學派”。深受這種區域文化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溫州人,形成了重實際、講實利、求實效的思維方式。溫州發展市場經濟所形成的許多先發優勢,都是由溫州人“敢為人先”所取得的,它充分體現在溫州人一系列的全國第一,如第一批發放的個體工商戶執照,第一個集資建造的飛機場,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據統計,共有二十來項全國第一。別人不敢做的事,溫州人卻敢做,膽大包“天”、膽大包“地”、膽大包“海”。 五是團結互助的精神。溫州人注重感情、善于交際、團結互助,不管是血緣、婚緣、地緣,還是業緣,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與他人的情義薄厚和義務分擔,在具體交往中拓展自己的關系結構和幅度。可以稱溫州為“關系本位”的社會,生活在這種情境中的人,盡管在生意場上,他們之間彼此競爭,但其價值評判主要在于人與人之間“情”“義”得以維系和拓展的價值尺度,在于團結互助精神的提升。正是這種團結互助精神凝聚了溫州人的集體智慧,形成了扎實的溫州人精神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也是溫州人精神的力量源泉。 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教育的思考。 (一)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 獨立自主意識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立身處世的思想基礎。目前學校較為完善的無償資助政策體系,在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容易使其滋生“等、靠、要”的思想。當前,大學校園“假證明”“假低保證”“假殘疾證”和“假貧困生”的出現,反映出部分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更反映出獨立自主意識的缺失。對于成年學生,學校要在提供必要的無償資助的同時,積極拓展校內外學生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勤工助學,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報酬,解決日常生活費用問題,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因突發事件及因災難等情況而造成臨時經濟困難時,學校不能一味給予無償資助救援,但也不能使其感到無助、絕望,而要引導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學校可以給予無息借款,幫其解決燃眉之急。